什么是中国画手卷?
从形制上来分,中国的画可分为:手卷、册页和横幅。其中手卷又指单幅的、可随意展开的图画;而横幅则一般指多幅的,按顺序排列的图画。 “卷”字本身有卷曲的意思,所以和“轴”相对而言的“卷”,其原本的形象就是可随意卷曲而又展开的图纸或画框。也就是说,最初的卷,是表达一种状态而不是限定一种具体的形状。所以今天我们看到唐宋的画论中谈到卷时,也都是就其形态做相关的描述而不涉及具体的表现形式。
事实上,唐代的画家就已经在探索将画面延伸开来。比如张萱著的《画授青绿法》中就说到要“纵放”,也就是放开笔法、不拘一格地去描绘对象。到了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论古今优劣》中进一步提出“今画手不知纵之,但于一幅上左右横列如山木。此乃未晓立势之方也。”就是说当时有些画家还没有学会如何布置一个具有纵向空间和高度的空间。(这里顺便提到,郭若虚也是一位擅长作长卷的画家)
元代黄公望在《写山诀》中说得更详细:“山之气势,全仗正面细笔皴之……左右两面,可用淡墨晕出……”这应该已经是比较成熟的画法了,也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干笔画”。用枯笔侧锋来刻画山石的方法,直到今天的山水画中还一直在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