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人民币长什么样子?
1948年12月,为了统一币制,国民政府颁布了《银圆券发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明确规定“本社(指中央银行)所发之银圆券,以一元银币为主币,计值兑换(注:当时没有“元”字)。”这就是说,从1949年1月1日开始,法定货币是“圆”,而且是“银元”!这是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后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 由于解放前法币、关金券等纸币严重超发,币值极不稳定,所以人民对于国家发行的纸币并不认可,大量囤积银元。为了保证新发的钱钞能够顺利流通,必须先将手中的银元换成国家发行的纸币。于是,在1950-1953年间,全国各大小城市都进行了大规模的银元兑换工作。具体兑换方法是:按一定比例用银元换纸币,一两银元折人民币1元钱。 举个例子,比如我有一个洋票夹子(外国香烟盒改成的烟袋),里面有一元和五角银元的共24枚;我拿它到银行就可以换24元法币,而当时的一包香烟大约价值1至2元不等。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全国工商业的迅猛发展,市场对货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而当时正处于恢复期,钞票的印制和发行都需要一个过程。在这期间,市场上出现了“钱荒”现象,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银元热”“钱慌”。这时,人们不再将银元存放在银行,而是纷纷跑到街上的黑市上,用比正常价格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价钱去买银元。
面对市场的巨大需求,国民党政府却无粮供应,他们手中掌握的银元数量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国民政府于1953年开始,陆续从欧美和日本进口银元,以满足国内的需求。 据统计,自新中国成立之初至1976年,我国累计进口白银约21亿盎司(约合37万吨),其中1953年至1976年进口白银达17.6亿盎司(约合30.6万吨)。这些进口的白银大部分用于制造硬币或作为原料加工成纪念币和装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