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一个铜钱值多少人民币?
根据历史资料和专家学者的研究,唐代不同面值的铜钱的铸币材料中含有相当比例的白铅(铅和白铅混合后硬度变大,不易腐蚀,非常适合制作钱模),而同时代的欧洲(主要是法兰克王国和拜占庭帝国)的货币主要以银和铜为主(法兰克王国曾经使用过金币,但是数量非常少,影响很有限);唐以后的宋元明清诸朝,货币主要还是以金属(主要是铜和铁)为主要原料。因此我们参照宋元时期的铜价来估算唐时的铜价,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办法。 《宋史食货》记载了北宋时铜的售价: “东南诸州山场出铜,江南东路提举常平官卖,每百斤四十贯,江南西路、湖南北、京东西、淮浙等路,皆同此价。” 宋代的一贯相当于今天的1000文,而宋太祖建隆二年,朝廷下令:“两角钱折一角,三串钱折两串”,就是说一两银子换一千文钱,一两银子换两串钱。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了杭州的物价: “凡买金银,称足纹,至易得,每银一锭,折钱一千文。” 从这条记录可以看出两点,一是南宋时期银价的波动幅度较大,二是银价与钱价保持一种稳定的比例关系。
以上两条资料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唐与宋之间的这一段历史时期(中晚唐到南宋),一千文钱的购买力大致可以和一盎司白银的购买力相等。 按照这个算法,一枚开元通宝折合18.9元人民币,一枚乾元重宝折合25.8元人民币。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直接对比价格的方法只适合于通货相对宽松的时代,如果流通中的铜钱过多,一盎司白银的价值就会下降,用此种方法计算出的钱价就会偏高。反之,如果钱币铸造量太小,一盎司白银的价值又上升,用这种方法计算的钱价就偏低。从唐末开始,由于政府长期不作为,钱币铸造量严重不足(百姓自己私铸的钱币质量很差,不能行远),流通中铜币短缺,因此一盎司白银的价值相对于唐朝来说应该是偏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