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钱价值多小钱?

东雨竹东雨竹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先秦两汉,一个帝位,一个龙位,只有天子才能用铜币“铸”钱,其余的人都只能以瓦甓为钱(就是土坯,烧结后做成圆饼状)。私铸和盗铸都是重罪,所以秦代有连坐制度(一人犯罪全家流放)来防止民间私自铸钱,汉代也有缗钱令等法律条目来禁止私铸或盗铸。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官府无力铸造钱币,于是货币的发行量大幅减少,而购买力却维持着一个高水平。这就造成了东汉末年豪强地主的货币——粮票(史称“钱谷互市”)盛行。他们用自己的粮票跟别的地主买钱,又拿钱去跟别人买粮。当然,最后这些地主们拿到手里的是实实在在的金子、银子。因为官方没钱,而豪强地主们手里的粮食又必须要换成钱,这时如果有人在中间倒腾一下,把粮食卖给豪强,再拿到钱去买官府发行的纸币(汉代的纸币叫“贷”,相当于后来的“钞”,不是金属货币),岂不是很赚钱!于是一些有资本的人就大量收购粮食,造成粮食价格飞涨。东汉末年,一枚五铢钱大概能换到一斗米(一石米的1/6左右),后来涨到一斗米需要七八枚五铢钱,再后来就需要十几枚甚至更多的五铢钱才能买一斗米。这就是“钱重物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现象就更加明显了。这时候出现了“钱通天”的说法。

唐代开始改用金银锭作为主要货币,铜币称为“文钱”,但是仍然延续着汉制的五铢钱,也就是一枚五铢钱大概等于一斗米(唐开元年间,一石米的价格大概是五铢钱的50倍左右)。五代十国时,南唐废除了五铢钱,发行了一种新钱币“元宝钞”,这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纸币的开始。但这个时候的纸币仍然是有限发行的,仍然是“以币购绢”,只不过是纸面记载而已。宋朝建立后,继承了唐朝的金银锭作为主要货币,但仍然沿用着宋初的“交子”“会子”(两种纸币),而且宋金时期出现了世界最早的钞票兑换业务。

元代初期恢复使用铜钱,但后来元朝统治者发现,发硬币成本太高(冶炼、铸造、运输等成本都很高),于是元廷决定,以后不再单独铸造铜钱,而要各地铸币局将废旧金属(主要是铜铁)回收,然后打制成形,在表面上做出钱的样子,即所谓的“翻砂铸币”——这也就是所谓“制钱”的开始。这种制钱的形状是扁平的,所以后世把这种形状的钱称为“通宝”。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