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分钱是多少人民币?

湛雨琪湛雨琪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古代的货币体系,以及它们的购买力。 我国古代的货币体系经历了从实物货币(以物易物)到信用货币的演变。先秦的时候,一般等价物是黄金或者白银,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统一了货币制度,规定以黄金为主、白银为辅的货币体系,后来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以铜钱作为主要通货。

那么一个道理,先秦时候1斤金子大概能换60斤谷物(战国时一斤约250g),而到了汉代,1斤黄金大约可以换4万钱(西汉初年一两金相当于3000-5000钱;东汉一两金相当于7000-9000钱;蜀汉两千金抵汉初一斤金)。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口流动,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逐渐被金币银币铜币的货币体系取代。但黄金和白银的价格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1公斤纯金仍然相当于60公斤粮食或者4万枚铜钱。所以古书中所说的“万贯家财”或“身无分文”其实是指有一万串钱(一千文钱等于一两银)或者是六百斤粮食。

一直到宋朝,由于铁制品的广泛使用,朝廷实行了以钱钞为主的货币政策,金银开始退出了一般的货币流通领域,成为宫廷和官府的特殊贡品。因此宋代以后黄金的价格基本上没有变化,仍然是1公斤=60公斤粮食,也就是说一两银子大约值4万文铜钱。 至于你问的一分钱,在明朝初年,1斤丝等于500钱,而1个钱等于10个铜板,于是1斤丝就等于5000铜板。其中1个铜板相当于现在的1元钱,那么5000元就等于现在5万元。也就是一枚制钱(也就是一文钱)价值5元钱。

当然这5亿元只是理论值,因为制钱质地不好,很薄并且比较轻,因而市面上一般的兑换率是80枚制钱兑换1两白银。不过这也是古代货币理论上的最高兑换率了——超过这个数,政府就会进行干预,压制货币的超发。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