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盏价值高吗?
磁州窑系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北部磁县境内。 这里生产的瓷器被称为“磁器”,有“南有景德镇,北有磁州窑”之称。 宋时属河北西路,金时属中州,元属大都路,明属保定府。清雍正年间置直隶省,辖广平府磁州。清末废府存县,称磁州镇,1960年改名邯山区。1983年改为邯郸市至今。 磁州窑历史悠久,据唐代《唐书·地理志》载:“邯郸县……土贡青瓷……”又据宋代《大观茶论》记载:“夫茶…若得磁州贡茶为胜。”至少在唐朝时期,这里是生产青瓷和茶叶的地方。
五代时期,中原地区战乱不止,民生凋敝。随着唐末藩镇割据局面形成,邯郸地区各藩镇为了增强自身实力,大力发展手工业,尤其是陶瓷业。 此时,北方白瓷已经发展成熟,然而由于制胎、施釉等工艺还需要炼焦炭的辅料,白瓷不能完全烧制。于是人们把眼光投向了高温色釉上,开始研究着色技术。 这种高温色釉陶瓷就是后来磁州窑系的前身。 五代后周时期,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因宋朝重文轻武,国力强盛但对外扩张不足,因此宋金时期出现了“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治国策略。
这一时期的磁州窑系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产品远销高丽、日本等地,成为了北方最大的民间窑口。 金灭辽,迁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后,因为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度影响,华北地区的民族关系紧张,治安混乱。各地民变不断,金朝统治者不得不从辽代旧地收缩力量,专注于对付蒙古铁骑。
在这样的动荡不安中,磁州窑系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元灭金后,采取了“汉法”治世。到了元代中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兴起,瓷器产量大增。磁州窑系在此时得以复兴,产品质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明代中后期,北方瓦剌部族势力强大,常犯边境。明朝廷在西北地区频频用兵,耗费了大量的财力人力。加之明朝中后期,皇室骄奢淫逸,政治腐败,人民赋税加重,致使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在这种情况下,商业和手工业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磁州窑系逐渐衰落。 到明末时,随着李自成农民军的崛起和满族入关建立清朝,冀南一带又遭战火侵蚀,磁州窑业更受重创,慢慢走向衰败。
民国以后,当地有人试图重新恢复磁州窑系的烧造,却未能成功,最后只得改行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