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变天目盏何价值?
“建盏”,是为日本茶道所用而制成的黑釉茶碗,属唐物中的一种。 因“建盏”在宋代时由福建南平州建安县所出产而得名。又因为其烧制过程中需要以草木为燃料,所以又称“无烟火碗”、“无焰烧(窑)”。 《茶经》中有云:“瓷有粗、细二种,乃土之色也;粗者,色如朽木;细者,色如紫瑛。”这里所说的“粗”指的是颜色呈深褐色的土,也就是含铁量高的陶泥;而“细”则是含铁量低的白色陶泥。 由于“粗”的吸水率高于“细”,因此用“粗细”来代表建盏中的档次是符合这一特征的。 一般来说,只有“细”的土才能烧制出真正的“建盏”。但由于建盏对烧结温度的要求相当高(至少要1200℃以上),所以即使是采用“细”的土亦很难烧结成器。
为此,古时建盏多出自官府之手,民间少有能烧制的。而市面上出现的大多是采用“粗”的土制作的器具,被误认为“建盏”。 这种“误认为”还来自于古人对于颜色的描述存在一定的偏差。古人将浅褐色的瓷器描述为“青白”,将黄色瓷器描述为“浅黄”或“橘黄”等,并将这些颜色与白色的瓷器加以区分。 而如今我们看到的“建盏”图片大多来自古书古画,其中对这些颜色的描绘就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加之现代油漆颜料中往往含有铅等材料,会使颜色更加厚重暗沉,进一步增加了判断上的难度。 如果仔细分辨,即使是不懂行的人也能轻易地总结出一些规律。 首先,要分清“建盏”和现代仿品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明显的纹理。
所有真正的“建盏”都会在表面呈现凹凸不平的纹理,这是因为在烧结的过程中,气体离子在表面扩散形成的。而多数的仿品虽也会呈现出凹凸不平的状态,但却没有明显而规律的纹理。 其次,“建盏”的颜色并非单一的全黑,而是带有一定的漆黑感或者称乌黑发亮。而多数的仿品虽然也具有黑色的外观,但看起来却较浅且灰暗。
如果将“建盏”与仿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的话,两者的差别就会更加一目了然了。 最后,“建盏”的内壁一般会带有旋涡状的流纹,这是由于在烧制的过程中,气体膨胀而产生的。有些比较细致的器具内壁还会有类似茶叶末一样的结晶。而大多数的仿品要么没有这类流水纹路,要么就是花纹过于规整且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