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年钱币有铜吗?
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各种样的古钱币,不同的钱币有着不同的记载,还有着不同的价值。而人们对于古钱币的记载内容也有所不同,有的记叙的是政治活动,有的记叙的是宗教文化,但多数都还是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那么在民国十三年的钱币当中,有没有铜币呢?或是铜元?下面,就请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911年12月2日,湖北军政府开制的币。其图案为正面铸有“中华民国”和“十五文”字样,背面铸有双旗图案和“湖北省造”字样。铜圆材料,多由武昌钱局铸造,其间或也生产少量银币。币值,有50文、100文、150文、200文四种。中华民国十三年(1924年)3月,代财政部长陈绍宽聘请美国造币厂技师诺尔特为顾问,拟定银币改革案,主张银元价值与圆洋货价等值,并用银元统一流通。4月,南京政府批准拟订的币制改革方案,定为国币,并于当年11月起正式推行。
1911年革命后,成立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同时成立临时大总统府民政部,掌管全国民政工作,并设实业科,负责钱币铸造管理工作。
1911年(民国元年),汤觉顿接办湖北银元局。因湖北军政府没有统一币制,湖北银元局所铸无文字的“鹰洋”、“猫眼”等银币,与武汉军政府铸有文字的“双旗”、“十八颗星”等银币同时流通。1912年(民国二年)6月,汤赴京担任商部少司副,银元局暂由李书城代理厂长。当月,银钱货币批发交易会在武汉茶鹭庐举行。会上制定了《现银流通原则》,决定由中央银行、交通银行、汉冶萍矿厂银行发行券币,逐步取代白银流通。汉口银钱业商员同时要求政府取缔乱铸乱行的铜钱,“禁绝私铸,严拿私钱”。7月,汉口银元局厂铸造的“开字”铜元停止发行。
1912年(民国二年)8月15日,汉口银元局正式成立。开业后制造“汉字第35号”银币一种,重七钱二分,正面的文字为“民国元年八月十五日汉字第35号”,背面刻有双旗图案及十九星。该币铸额甚巨,流通各省。民国成立后,对于钱币图案有明确的规定,要求一律去除龙纹,以免有害于皇帝龙体。因而将之前钱币上的龙纹去掉。
由于铜币铸造起来相对简单,而且又便于携带,所以铜币作为硬币的主要材质一直到清末民国都没有什么改变。而清末民初的铜币,至今还能找到许多的品相不错的钱币,并且深受钱币收藏者的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