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的价值以什么参考?
对于普通人来说,“钱”的价值取决于“钱”的数量,而“钱”的数量又取决于社会制度这个宏观调控之手如何调节供需,但具体多少没个准数 比如现在有一千块钱,你买来的东西可能价值1000元;但如果将来有一千块钱,你可能就买不到现在值一千的东西了——因为货币供给增加了,而商品供应没增加(甚至有可能还减少了),那么每份商品对应的钱就会减少,需要更多的钱才能买到相同数量的产品。 但实际上,这一千块钱对你而言并不一定真的就值一千了,因为它可能是通过借贷得到的,而你为了偿还这笔钱可能需要支付额外的利息支出,这样本来属于你的一千块钱的实际购买力可能会比原先减少了。
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这一点表现得更明显。这时由于货币供给大于需求,所以每份商品对应的钱减少了,你需要多花费钱才能得到同样的东西。但这只是从平均值上来讲的数值上体现的结果,实际情况要更为复杂一些。 当一个社会的总钱量很多时,一部分人财富的增加必然是以另一部分人损失的财富为代价的,这种通过交易的方式将钱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再分配的过程就是通货膨胀。虽然最终结果表现为人们财富平均水平的下降,但从微观上看,每个人失去的部分都要小于得到的部分。 而通缩则是另一种截然相反的宏观经济现象。在这种环境下,市场上的钱越来越不值钱了,而人们的收入也会随着钱数量的减少而增加。也就是说,人们用比以前更少的金钱就能购买到同样的产品,此时财富的再分配是以牺牲少数人的财富为代价的。虽然从整体上来看这是一种“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现象,但从个体来看,每个人都是亏损者。
不管是通胀还是通缩,对贫富差距的影响都是显著的。如果发生的是通胀,且这过程中你获得的钱是借来的(也就是你的收入中本金与利息之和高于你付出的成本价),那么你无疑是此次通胀中的获益者,你在偿还债务后剩下的钱会比别人更多;反之,如果你获得的是实财(也就是你自己的钱),那么你就是在这次通胀中受损的人,你的钱实际购买力下降了。同样,如果是通缩,你损失的也是你应得的那部分财富,只不过不是以损失钱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 钱的价值本质上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钱”的感受又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