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方画有没有收藏价值?

鲁鼎泽鲁鼎泽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斗方,这个概念可能不熟悉书画的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了,说白了就是正方形的小幅字画,一般尺寸是60*60cm。 那为什么要搞出个斗方来呢?这还得从明代的文人们开始说起…… 在明代,文人画盛行,许多文人骚客都是能书善画之辈(比如祝枝山、唐伯虎等),他们不仅把书画作为自娱自乐的方式,还把书画作品作为馈赠好友的礼品。但一般情况下,文人们的画作题材内容比较单一,而且有“文人四宝”加持(笔墨纸砚)的古代,作画其实是一个很奢侈的事——没有纸你画啥呀?! 所以当时的人们就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出了在纸上打孔的方式来解决绘画创作中出现的废纸问题。

打孔的方法,在现今的我们看来固然是很蠢的——直接把字写在空白处不就完事了嘛!但在当时的明末清初却是相当流行的做法。 既然大家都这么玩,那我也就跟着玩吧。所以后来清中期以后,出现了大量的以竹木为骨,表面糊以纸或绢的“扇面”形式的作品。

但扇面上宽下窄的特质却使得一些画家的创作遇到了难题——他们习惯了的“横幅”“立轴”“条屏”的创作方式在这种小巧玲珑的扇面上很难施展拳脚啊!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的这种处理方式——将整张大纸分成若干等份,每份再划分成大小一致的方格,然后在每个方格里创作。由于每份都经过了严格的计算,所以最后的作品总是整齐划一的,看起来十分协调。

这就是斗方的起源以及发展的故事。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斗方究竟有没有收藏价值呢? 我的答案是有。但这需要区分来看。

首先,必须是知名艺术家(有一定的知名度+一定的认可度)创作的斗方才有较大的收藏价值和市场;其次,还要看具体的创作时代背景。 为什么我要提到这两个点呢?因为现在的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仿古做旧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的连作者的名字都要伪造,更别提创作的时代背景了。所以只有了解了作者的创作时代和风格,才能判断一幅斗方是否有收藏价值。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在路边地摊上看见一张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仿品),我肯定会觉得这张画不值一提。为啥?张择端本身就不是一个重要的画家,再加上年代久远的纸张加上后人做旧的痕迹,一张画的价值还能高得起来么? 而如果是我捡到了张择端自己完成的《清明上河图》的斗方,哪怕只占了全画的千分之一,那也是价值连城了。原因无它——知名度+真迹。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