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期什么钱最有价值?

堵楠冰堵楠冰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康熙年间,中国曾发生一次著名的货币荒。 当时由于战事频仍、财政支出庞大,加上黄河水患频发导致粮食减产,而人口却在飞速增长,为了缓解财政压力、稳定物价,康熙帝先后于雍正五年(1726)和乾隆元年(1736)在全国推行“换银令”和“开炉铸币”政策。 “换银令”的推行使民间所盛行的银两、铜钱兑换制度遭到破坏;同时,为了弥补因“换银令”造成朝廷的财政损失,乾隆帝即位后又下令开设宝泉局与宝源局,大量铸造钱币。 据相关资料统计,自乾隆元年至十三年,大清王朝共铸造了将近七亿枚制钱,平均每年约五千多万枚。 然而这些新铸的制钱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再加上以前所遗留下来的私钱、废钱等,致使当时的市场流通的货币总量大大超过了以往。

在货币供应量增加的同时,清朝的经济却呈现出衰退态势。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封建赋税越来越沉重地压在新农身上,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不满情绪不断滋长……这一切最终汇集到一起,引发了乾隆十年(1745年)的民变。 这场席卷北方十余省的民变使得清廷十分震惊,为了平息事态,乾隆帝不得不下诏蠲免山西、直隶等地的田粮和钱粮,总计达五千万两之巨。 而新铸的制钱虽然暂时缓解了财政危机,但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到嘉庆时,国库收入虽增无已,但开支方面却更是水涨船高。嘉庆皇帝深感以前“开源节流”方针的无力,他在御史董诰的奏折上批示道:“今日之计,唯有急图敛富,方可渐图节省。”

于是,从嘉庆四年(1799年)开始,清政府又两次以官价收购民间铜器,想藉此达到减少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尽管清廷下了血本,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社会上仍旧到处是摇荡不安的现象——白莲教起义、南疆叛乱都在此时爆发。 直到太平天国运动时,官府再次大规模收购旧铜新铜,使得市面上流动的货币急剧减少,这才稳定了物价,缓解了经济危机。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