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一石是多少斤?

肖岚蓓肖岚蓓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旧时以一个“石”字来表示重量,其实是不太准确的,因为不同年代的衡器不同,石是主单位,还要有从单位。这里我把这些从单位去掉,直接比较大小。 先秦时期的量具主要有:两、镒、钟、石四种。 《庄子·天下》篇中有:“不锱铢以与人。”这个锱铢就是很小的计量单位了。一锱铢等于六铢,一石大约就是现在的3175克(一斤八两),一镒相当于31.25克(一两半),一钟约合630克(三两)。

秦汉时期的计量单位有了变化,除了沿用之前的石、镒,增加了斤、两,这也是现在我们常用计量单位的源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定下来一石相当于二十两,这一制度一直用到汉文帝时才开始改革。汉文帝时规定:“千钧为一石。”一石等于现在的5969.5克。汉制一斤约为现在的493克。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仍然沿用汉章帝时的度量衡制度,一石为五斗。五代十国又恢复了晋武帝时的标准,一石十六斗。宋元时期一石的容量接近十五斗,而明清时恢复了一石五斗的规矩。 至于您说的民国的时候,我查询了一下相关资料,原来在清末民初时期我国已经大量采用公制,但是民间还是主要使用市制,所以一石到底是多少,还真是难以定论。 不过,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很多文献里一石虽然没说是公制还是市制,但后面都有一个标注,比如清人著作里一石通常都是指一百公斤(干粮),这分明就是公制的计量单位嘛!而且现代很多文学作品中也多采用公制计算一石粮食,如贾平凹的《白朗赶集》:“他(白朗)走过去,从背篓里取出一石包谷,倒出一碗,把石包谷吃了。” 那为什么还出现民谚“一石米养个胖汉”呢?经查,这句谚语应该出自明代,且之前也有类似说法,如明人田艺蘅就写了“一石米养一个胖子”,那么这句话应该是一种俗信,即人们普遍相信,用一石米喂养的的人一定能长成强壮的汉子。这种俗信背后其实是人们对劳动创造的尊重——你只消耗了一石米的财富却得到了一个强健的劳动力,这简直就是再划算不过了!当然这种观念是落后且不科学的,但它反映了一种社会风尚,那就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提倡的良好品德。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