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九年银元是假的吗?
民九,俗称“站人”(因为背面的嘉禾图中的稻穗好像站着的),是民国三年(1914年〕开始的,也就是袁世凯就任大总统的那一年开始铸造的。 由于当时为了应对通货膨胀,央行加大了对铜元铸币的发行力度,致使当时的纸币和旧版货币贬值严重;而同时期的美国正值经济大萧条时期,为了刺激本国经济,大量增发货币,使得美元对黄金的比价大幅度下降。
在此情况下,1915年,国民政府采纳了外国顾问的意见,以“废两改元”的形式废除银本位制,实行金本位制。所谓“废两改元”就是把原来法定的银本位制度废除,不再按照银币的成色计算价值,而是规定一个标准面额,每元等于一美元,按此计算价值。
这种改革的好处在于能够统一全国货币,杜绝了银铺、钱庄等行业的作弊行为;但缺点就是导致法币贬值,人民的生活成本上升。 为弥补“废两改元”造成的损失,1932年和1935年国民党政府分别实施了币制改革的方案①,试图恢复银本位制度,但最终都没有成功。
这个“废两改元”的过程是一个从银本位向金本位演化的过程②,这个过程也是不均衡的,在“废两改元”后,各地银号乃至中央银行都擅自增加铸币量,使法币发行量成倍增长③,以致于市面通行的钞票,其票面数值往往大于其实际价值④。 于是,在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为稳定经济、增加收入,再次采取了紧缩货币政策,开始大量印制钞票,造成法币急剧贬值,物价持续飙升。
在这种背景下,1937年8月,财政部颁令限期内收回流散在民间的各种银元,违者处以重刑⑤,此时距“废两改元”已经过去了二十年,可见当时法币之疲软。 但民间持有的白银并没有因此受到多少影响,它们继续在市场流通,甚至随着战局的恶化而变得愈加贵重起来⑥,这使国民政府的货币政策陷入了一个无法自证的悖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