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砝码钱是什么?
砝码钱,过去多称铁镴(là)钱、铅铁钱,是清代后期一种专作称量货币使用而铸行的非通货性金属货币。它形似制钱,大小厚薄不一,重无定准,铸文内容与传世制钱相同者极少,多为生记或吉语及杂字标记,甚至以纹饰标记作代币的亦有之。它不是由国家正式铸造的,而是民间仿制钱式自行铸造的产物,流行于清代中后期,主要在湖南、贵州、四川等西南、中南地区。
因其质地和重量参差不一,其值也不作明确规定,而是按行用时的旧制,由使用区域自行比照制钱的成色、轻重,通过市场规律以协商的方式加以确定。
在使用过程中,人们将成串的砝码钱当作秤锤(亦称“秤铊”),附悬于秤钩上,用来称量成色、重量统一的砝码银(俗称“京宝”、“京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