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琉璃制品值钱吗?
最近,在收藏圈里流行这样一句口号——民国七年,价值连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1912年(民国元年)制造的文物艺术品,目前价格都非常可观了;尤其是当年由于袁世凯为了讨好隆裕太后,特意命令上海造币厂大量铸造的“袁大头”,如今更是价值不菲。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民国六年(1917年)以后出生的艺术品价格都水涨船高了呢?非也!有一类特殊的民国工艺品,它们的身价可是绝对值钱的,而且每一年都在呈上涨趋势,这就是“民国仿古”艺术品。
什么是“民国仿古”艺术品呢?简单地说,就是由民国时期艺术家或工匠,根据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等各个历史时期古器物上的花纹图案,加以模仿而制作的工艺品。因为时代相隔久远,又缺乏文献资料印证,所以这类仿古艺术品难以判断具体的时代。但是,正因为其“仿古”的性质,使得它们具有了一定的收藏价值。 下面,就请各位跟随我的步伐,一起去看看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民国仿古”艺术作品吧。
先来看这件汉代风格的陶罐,它的口部和肩部各有一个铺首衔环设计,看起来相当精致。
这位朋友可能不太了解,在我国古代瓷器中,“罐子”是很特别的一种器型。因为它口部宽大,颈部修长,因此能够很好地收纳物品,并且不会使杂物污染内里。在明清两代,这种造型讲究的“罐子”是非常贵重的,比如著名的“天青泥罐”,就是清乾隆皇帝最爱的文玩之物。到了民国时期,许多瓷厂的工艺美术师依然秉承着优秀的传统工艺,精心制作各种生活器皿。上面这件“民国仿古”汉罐,便是最有力的证明。
再看这件三足陶奁,它仿的是唐贵妃熏炉,虽然外形相似,但却少了那份奢华。
唐代是以胖为美的时代,所以唐女性身材普遍较近代丰满健壮。这件仿唐陶奁,正好将唐代女性的健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女子梳妆打扮用的“奁”之外,男人们刮胡子用的“胡刀”也是唐代特有的工艺品。不过,这种“胡刀”并不以锋利著称,反而注重雕刻与花纹装饰。这件模拟“胡刀”形状的文房用品,正是体现了唐代“尚华”的艺术风格。
下面这件“民国仿古”玉璧,不仅形制规整、纹理细腻,而且颜色淡绿,色泽匀净。
我国最早出现的玉雕,是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玉器。后来,玉璧作为一种礼器,出现在商周时期。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王公贵族们虽然仍然佩戴玉璧,却渐渐不喜欢用圆形璧了,而更喜欢方形璧。这主要是因为圆形的玉璧在加工时难度较大,而方形的玉璧易于切割成型。 到了东汉时期,玉璧又重新变得圆润起来,并延续至今。从这件明代嘉靖皇帝所用的玉璧形式上看,它应该是沿袭了汉朝的传统。
最后来看看这件“魏武青枫”“民国仿古”篆刻印章。
先秦时代,人们用刻刀在竹木上刻划印记,这种印章被称为“刻字”;秦朝统一天下之后,朝廷令人民统一使用“篆印”,且大小一律;汉朝建立了“用印制度”,官府文书加盖印章要按规格写清楚“印信”多少分;隋朝开始采用“朱文印”(即印文凸起的文字);元朝以后,民间开始盛行篆刻艺术。
说到篆刻,不得不提起一位著名的篆刻大师——吴昌硕。吴昌硕是晚清民国时期著名书画家,他创造的“昌硕体”篆刻书法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在这件“民国仿古”作品上,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昌硕体”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