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为什么不用金本位?
简单说,金本位的条件之一就是贸易平衡(即外贸顺差),而民国时处于国际收支逆差状态,不符合实行金本位的条件;而且当时中国已经丧失了关税自主权,更没有能力主动调节贸易平衡以适应金本位的要求。 实际上,在近代中国,虽然多次出现美元荒、银根紧俏的局面,但一直未能建立一套完整的货币政策体系,主要原因就在此——根本无力调整贸易状况。
1925年-1931年间世界经济衰退,欧美各国自保不暇,更无力向中国输出资本,因此这段期间国际贸易的“顺差”实际上是净出超,此时中国的国际地位较之袁世凯时代还要下降,连“值”美元的能力都没有。
到了抗日战争和中日战争时期,国际贸易更是成为逆差,更无调整的可能了。 此外需要提到的是:在清末和北洋政府时期,曾先后出现过两次“币制改革”(第一次在甲午战后,第二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尝试建立金本位制度,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原因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