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的高跟鞋有多高?

上官仪欣上官仪欣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高跟鞋由日本引进,1935年,上海的一家鞋厂开始生产高跟鞋,从此,高跟鞋便在中国流行开了。不过此时的高跟鞋还不像今日这般层出不穷、花样繁多的,而仅仅是普通的高跟凉鞋。真正让高跟鞋“奇葩”的,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

旧中国,经济凋敝,政府对私营经济实行统制,连手工业都列入了官定的生产目录。于是,“奇装异服”的高跟鞋,便与“赤脚秀”、“喇叭裤”一起,成了被禁止的时尚。尽管如此,喜爱高跟鞋的女性还是想办法自己悄悄地做。没有楦头,家里的小木椅也行;没有布鞋,就从男人那里讨双薄底鞋来,把前脚掌垫得满满的。

抗战时,重庆的鞋铺关掉了大半,剩下的也只做布鞋,因为高跟鞋太容易被敌机炸坏。然而,女性对高跟鞋的追求,却从未停止。尤其是那些白领菁英、名门淑女,他们依旧追求着舒适、挺拔的腰身及修长、典雅的风姿。于是,重庆的鞋铺就做出了一种高度只有3.5厘米的高跟鞋,被称为“竹节高跟凉鞋”。

重庆解放后,解放鞋“大放异彩”,穿高跟鞋的不多。1956年“大跃进”时期,穿高跟鞋又被视为“资产阶级”的劣迹“死灰复燃”。直到1979年,女性开始追求“三围”,丰胸、细腰、阔臀的风潮方兴未艾,高跟鞋才又成了女士的“宠儿”,尤其是跟高在4-8厘米之间的“坡跟鞋”和“高跟凉鞋”(即我们如今常说的“细跟鞋”)。

从此,女性时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高跟鞋成了女性的“职业装备”,“坡跟鞋”成了“适于穿着工作的低级鞋类”,“高跟凉鞋”则是“一般生活用鞋”。

当时,“细跟高跟鞋”以5厘米跟高为主流,最高的有8厘米,最浅的有4厘米。流行尖头靴,跟高一般在5-8厘米;流行裸跟鞋,就是鞋底看上去像木底的,但实际是涂了一层塑料,那时代被称为“四块钱一双的鞋”。

1982年,后跟高达10厘米的细跟鞋开始流行,那种鞋使女性双脚痛苦的“痛楚世纪”开始。从此高跟鞋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