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年背麦穗指的是什么?
今天,我们给历史教科书上的内容比原来得多得多。其中,有关民国的史料较多。在这些关于民国的史料中,有一类与农作物有关,特别是“米”,经常出现在各种史料中。有时候是粮食产量,有时候是商品粮食的价格,还有时候是关于粮食的征收。而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民国时的一个问题——“谷贱伤农”。
所谓谷贱伤农,就是我们今天所指的粮食丰收了。而粮豆丰收的年头,农民反而更会受罪。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当时的农业主要靠人力、畜力、手工工具,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小生产方式严重阻碍了大生产方式的兴起。另外,在粮食丰收的年头,粮价会下跌(谷贱),而由于农业税是按产量征收(力役税),故税收反而会加重,因而“伤农”。
谷贱伤农的现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仍然存在,只是程度相对轻一些。这个现象至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才得到根本好转,其主要原因是: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大加快了农业机械化步伐,用农业机械化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至此,谷贱伤农的现象才得以彻底根除。
2008年,在我国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中央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成本,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等措施,既解决了“谷贱伤农”的问题,又解决了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