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玉石有价值?
这个问题问得有点意思,价值是个很虚的概念,他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我们评价一块玉石通常从两个方面来评价,一是观赏性(美观程度),二是实用性(可雕琢的程度及用途) 先谈观赏性,这点比较容易理解,你第一眼见到这块玉的时候,给你第一感觉就是漂亮,这种美感往往来源于色彩、光泽、纯净度、透明度、纹理等方面。
而实用性方面主要是指这块玉的硬度如何,是否易于研磨加工,因为最后能否使用,能不能制成你喜爱的造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块料的硬度。 如果一块料又粗又硬还可以做成各式各样的装饰品,那它的价值肯定高不到哪里去;反之,如果一块料又细又软,但外形千篇一律,毫无特点,价值也不见得会高到哪去。 所以,判断一块玉是不是有所谓的“价值”,其实就是在询问这块玉在审美上的“美观程度”和实用上的“可用程度”。
不过,我这里要提醒一点:对于美学的鉴赏往往是见仁见智的,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标准,所以很难用一种统一的标准来确定一个“最美”或“较美”的尺度。就像10个人就有10个哈姆雷特一样,因此我们评价一件玉器的美学价值也是这样的,很难找到一种让所有人都满意的尺度。 但不管怎么说,影响美学价值的因素总是有迹可循的。
总结来说就两句话:外行看色,内行看种。 所谓“外行看色”很简单,如果你不是行内人,那你对美的感知基本上来自于日常经验,对于玉的这种特殊的美学起来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产生一种对“美”的评价标准。 当然,如果你对某个特定题材的玉器特别感兴趣,比如你喜欢籽料和田玉的貔貅,那你就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找寻符合你审美标准的玉器就行了。毕竟到最后,美还是在于个人的看法。
而“内行看种”就有些讲究了,这里的“种”指的就是质地,也就是我们对玉器材质的认知水平。 因为不同材质的玉器,其工艺做法是不同的,所采用的玉雕刀具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不同材质的玉器,他们所呈现出来的“种”是不一样的。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学习辨别材质的过程中,也学会分辨“种”的能力也会逐渐提升。久而久之,我们对“种”的辨识能力就会形成固定印象,并以此作为判断玉器价值的一个参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