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三年有铜袁大头吗?
铜制金币又称金本位币。清代末期,政局动荡,币制混乱。1912年民国建立,北洋政府对币制加以整顿,规定白银为本位币,规定一元银币,重七十克,成色为九百分之二。1914年参议局公布《银币更换铜元章程》,允许以银币换铜元。1928年国民政府以法币换收回小面额铜元。以后又强制收回各省铸造的铜元。
从历史的情况来看,我国铜元具有三个主要的特点:
第一,铸造种类极多。除中央铸行铜元外,全国各地都有铸造,有纪个省的,有纪省府名的,还有纪县名的,以及铸造厂局名的等,多达106种,各种铜元图案各异,花样百出。有的纪年,有的不纪年。
第二,流通范围广。全国各地都有流传,乃至流入东南亚一些国家。
第三,铸造量大。据统计,从1910年至1928年全国共有169局铸造铜元,总数在8亿元枚元以上。实际流通中当十铜元最多,当五、当二、当一分铜元较少。市面上少见。
如《袁大头》及《孙中山像》等币,均有多种版本存在。各种版本虽然从艺术品角度来审视,其价值略有差别,但就其存量而言,差异并不大。但对于“民国二十三年有铜袁大头吗?”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其答案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