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艺术作品?
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通过光线、色彩和形状,表达了其对自然和人文的感受和认识。
当然,除了绘画,照片,音乐,舞蹈,诗歌,文学也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文学作品中,艺术家通过文字,表达了其对自然和历史的人文感受和认识。
在人类的发展史中,艺术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过程,是和艺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原始的部落为了纪念某些对生存有用的发明,而做一些仪式性的表演,这便是艺术的最初形态。而艺术真正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独立存在,则始于人类语言的产生。艺术的灵感往往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不像生活那么客观,因为艺术的表达需要发挥创作者的想象,经过加工、提炼,才能成为人们眼中的艺术品。
当然,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艺术标准。在汉代,画角雉称为“凤皇”,画竹木藤蔓称之为“仙兽”。由于时代的局限,人们难于超脱自然,审美意识也比较落后。到了晋代,士大夫阶层兴起,受老庄思想影响,讲究“以玄对客”,提倡“味飘不求深”的艺术境界。由于精神的追求超越了物质的束缚,所以人的情感表达就显得尤为重要。晋代的书画理论开始注重艺术家个性的抒发,艺术开始走向自觉阶段。
唐代张彦远提出“画者,画也,万物在乎手,烟霞泉石,人物鸟兽草木花实,穷天地之象,资教化之功,非画者孰能谈此”。他认为,绘画是“言息心”,即消除杂念,超越世俗,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宋代郭熙提出“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山水画四诀。他主张“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不明”。
到了清代,石涛提出“墨葡萄”、“绿竹”、“清水”、“红杏”、“青棠”、“夕阳”及“雨景”等为画者首选。他借“荒僻”、“冷落”来表达自己不被世人理解的寂寞与愤愤不平,其“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诗句,已成为历代诗人画家的格言。他主张“人以气力运我,我以灵隽达神”。其诗“江山我说前朝梦,云雨难忘故国情”,“眼前世界无边景,到底依然独立身”,抒发其伤感、愤懑和清高孤傲之情。
近代,林风眠提出“艺术源于大自然,又高于大自然”。罗丹也认为“艺术就是自然”。他们主张艺术的理想境界应该“主观和客观的一致”。
现代,徐悲鸿强调“美术家用意所要表达之精神,固与古人之内心生活无二”。他主张“尽善尽意”,“尽巧尽匠”,力求在作品中体现“形与神”、“意与境”的完美统一,“画骨与神”。
总之,优秀的作品总是与时代结合在一起,反映这个时代的精神,并超越这个时代的精神。艺术一旦失去独立性,变成统治阶级的宣传工具,便变得苍白无力,失去其固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