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行书作品?
何绍基(1798~1873)字子夔,号东岸、蝯叟,清湖南道州(今道县)人。 早年名列“湘乡三杰” (另有谭莹、刘燕汀)。清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由知县授编修,历任陕西道监察御史、内阁学士、体仁阁尚书等。工诗、书,擅绘画,精于书法。其书初师邓石如,继师王羲之,复参以怀素《自叙》帖及苏轼《洞庭春色》等墨迹,纵横恣肆,自成一格,号北碑第一。有《东洲草堂诗钞》等。 何绍基的书法,初学邓石如,以隶书见长,后又学“二王”,笔意恣肆,纵放酣畅,楷书亦自成面目。何绍基的六兄何绍柟(字古香,道光己卯科(1839年)举人,官至山东提督学政)也善书画,曾随梁同书习写字,后入吴梅村诗社,工诗古文,擅书画,精篆刻,所藏书画甚富。绍基随兄读书,受学术环境和传统熏陶,少年时代就工诗善画,后从梁同书、袁芳瑛学书法。
梁同书(1723~1815)字同书,号岳铃,浙江平湖人。清雍正十年(1732)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工书,初学“二王”,后得张即之余意,笔意深厚,力势威猛,尤以行书著名。有《三指书法》、《书法指迷》、《兰渊集》等。
袁芳瑛(1771~1846)字子英,号石臞,又号漱石,清江苏淮阴人。一生不乐仕进,隐居著述,为“淮阴八才子”之一。工诗、书,尤以行草及篆隶书最为时人所称。有《易韵楼》、《怀古堂》、《漱石斋》等。传世书法作品有上海市博物馆所藏《答张竹坡书》,中央博物院北京分院所藏《书杜诗后》等。
何绍基在清咸丰三年(1853)由拔贡生充四川主考官,因病未赴。五年(1855),再赴四川,沿途纪行,作《蜀道骈文》。同治元年(1862),应御史宗翰之荐,举孝廉,主考河南。后主保定书院及河南、贵州、四川等省试。因病请假,未赴部捐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