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没有黄铜?
在电视剧或者小说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节:某江湖术士拿出一个黄铜碎片,信誓旦旦地说这是当年乾隆皇帝用来赏赐大臣的,很值钱云云。很多不知道真相的现代人看到这里,也会认为很靠谱,毕竟乾隆皇帝是确有其人的嘛。可是,这是个错的不能再错的问题了。
事实上,清康熙以后,皇帝的御用电报都是使用红铜做材料;官员使用的版印,衙门用的戳记印鉴都用红铜;甚至皇帝赏赐给大臣的袍服上使用的扣件,都是用红铜铸造的。可见,当时的红铜是十分常见的。
但是,也有人认为,清代虽然统治中国将近三百年,可从来没有用过黄铜。史书上也从来没有提到黄铜。据考证,清代人使用的“黄铜”应该就是现代意义上的锌,而不是铜。
其实,不管是“黄铜”,还是“紫铜”、“红铜”,都属于铜。只是颜色不同而已。大家也知道,青铜是铜锡合金,又叫“合金铜”。所以,严格地说,“合金铜”和“红铜”才是现代意义上的铜。
那么,清代有没有“黄铜”呢?实际上,清代有“黄铜”。“黄铜”即是现代锌的别称。
当然,清前中期的古籍中,还是用“黄铜”来指代锌的。但是,到了清后期,特别是光绪以后,因为国外锌的冶炼技术日益成熟,开始大量输入中国,这就使得黄铜的价格大幅下跌,以致于不能再当作尊贵之物。所以,黄铜逐渐有了今人的认识:它是金属锌的俗称。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直到清后期,方才认定黄铜即是锌呢?原来,从清代铜器制造的工艺看来,都是用红铜,即纯度较高的铜来做原料,然后表面镀一笔黄合金(或者叫薄薄的一层金砂)以显华丽。这就是“黄铜”的特征:表面一层黄合金,内里的心是红铜。由于这一点,不少人便以为黄铜就是黄铜,而没有留心其内里的红铜成分。这种“黄铜”实际上是近代的工艺品,其化学成分取决于表面的那层黄合金,可能是金,可能是金和铜的合金,也可能是其他一些东西。
那么,怎么鉴别清代的黄铜呢?
其一、看铜器的表面工艺。真的黄铜,由于铜本色带有紫红色,所以,黄铜器表面往往做旧,就是上漆或者蒙上一层尘土,或者涂抹上白色物仿古。因为,黄色总不如红色纯正和华丽。假黄铜器,做工比较规整,表面光泽有耀眼光芒。
其二、闻气味。现代的锌,无异臭味,也无其它刺激气味;而天然的含锌矿石,则有锌的特有异味,即:微发散刺激性麻舌味。当然,有时候,因为伪造者技术不精,现代的假黄铜也可能会散发出上述臭味,这就需要大家的仔细观察了。
其三、看铜质。用真品和赝品对比即可知:真品如刚出炉的新鲜红的铜液,流光溢彩,瑰丽无比;而赝品要么没有这样的质感,要么就是颜色泛白泛青,缺少这样的流光溢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