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邮票尺寸多少?
1878年8月10日,清朝邮传部在北京设邮票分局,经营京汉铁路邮运业务。同时,试办总局,在天津。至此,中国人自己办起来的第一套邮票——中华邮政信角邮票问世。据专家们考证,角票的图案是桃花,面值为“邮票一两”,“一两”即0.24元人民币。这是我国发行最早的邮票,但由于试办时间短,现存世量极少,十分珍贵。
1896年5月1日,清朝政府创办中国第一套正式的邮票——大清邮票,这套邮票共分3组:第一组商标邮票13枚,图案分别为龙、旗子、莲花;第二组印有横式“大清邮政”4个字,共有21枚;第三组是条形航空邮票,共3枚。这套邮票面值不一,最小的1铜钱,抵现在的0.024元,最大的1角钱,相当于0.24元。
1912年11月,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2月,大清朝的邮票停用,“大清邮票”改称为“中华民国邮票”。
1913年10月15日,中华民国政府批准了邮传部提议改定邮票图案及取消邮票水印案,统一将邮票图案设计为:正面中央为汉、满、蒙、藏文“中华民国”4字,中间为向日葵,图案寓意“光明畅启”;背面图案为车轮,侧为邮资。
此后,又重新设计了多种邮票。1913年11月19日,发布了“整顿邮票章程”,邮票发行开始有正式的准则。与此同时,我国也加入了国际邮联。之后,“中华民国”国旗开始出现在邮票正面,“五色旗”和“三民主义”相继被印了上去。
1919年5月1日,中华邮政正式实行,邮票增加了面值为“分”和“毫”。至此,我国发行了第一套带有面值的邮票。
1922年初,废两改元,邮票从此以“元”为单位。1923年9月,中华民国总统黎元洪令国内邮资改用“元”为计算单位,原“分”、“毫”邮票准于民国十年九月底以前兑现收卸。当时,我国邮票的种类有:邮简、普通邮票、航空邮票、水利邮票、农会纪念邮票等。这套邮票背面有齿孔27个,俗称“船票”。从这套邮票起,我国开始有票幅的大小之分,大龙邮票的票幅为25MM×38MM,小龙邮票的票幅为25MM×40MM。现两者大小相差无几,但后者已少用。
同时期的国外邮票一般都印有国名、邮政标志。1893年,美国先后颁布了对邮政实行全民经理制和统一全国邮资的法令。1895年,在美国纽约召开的世界集邮展览会上,法国著名的绘画家、邮票设计师朗倍尔设计的美国“紫色邮票”荣获国际金奖。这套邮票共20枚,图案分别为:海象、太平洋海战、狮子、大象、犀牛、美洲野牛、鹿、海豚、鸽子、雄鹰、羚羊、美洲狮、海鸥、火鸡、美洲豹、鲨鱼、蛇、黄兔、茶花、鹌鹑和北极熊。该套邮票的图幅面积比当时其他国家发行的邮票小,是现代小邮票的先驱。世界各国现代邮票的主要表现形式即大、中、小3个系列就是在那时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