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哪里生产算盘?
关于算盘的出产地,有一种说法,认为它是清代安徽南陵县人李锡形设计的。据史料记载,乾隆六年(1741年)南陵县人李锡形制造了一种“三材斗机”,取代了以前的竹算子,这种“斗机”就是算盘。那么从乾隆六年算起,经过1741+62=2361年前,也就是公元2361年,算盘才被推广到全国,这也正是“南陵”的谐音。
据考证,早期的算盘用的是木头做的,因木头遇水容易腐烂,后改成竹制的,但仍易生锈。到宋代,出现了石制的算盘,由于石器的磨制精细,加之硬度极高的瓷石或良渚石,因此在磨损上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其使用期限长达几十年、上百年,有的甚至一直使用到算盘被计算器取代。
竹算子问世后,一直沿用至清末,民间还很推崇。清末宣统年间(1909-1911年),上海商用柏木板、椿木板制算盘,木质的盘算结构坚实牢固,经久耐用,但不防潮,一遇下雨或出汗,便容易发霉变形、发黑发霉。后来,又有了铝制的算盘,但使用铝的人不多,因它软、易锈。后来,又有了铁算盘,它质量轻、坚固耐用、不锈不烂、便宜,很适合会计使用。于是,全国各地出现了锻造专业户,有的专业户以锻制算盘作为主要生活来源,有的小算盘的专业户甚至还传到几代以上。但从全国来看,铁算盘并没有木算盘使用得多,主要是因为它比木算盘重,携带不便。
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钢管和电子计算机的普及,算盘彻底退出了财会员的日常工作,它的发明和改进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然而它的出现竟引起如此众多的回响。事实上,算盘的发明决不是李锡形一个人的创造,更不是偶然的,它是大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