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一年值多少年?
日前有网友发帖,称1912年的1元“袁大头”在古玩市场上仅售300元,而一张当时的报纸仅售150元。
以1912年1月1日为始,民国年间共有38年。如果以一年365天计算,那么38年有14185天。如果你是一位收藏爱好者,并且按照每天50元的“捡漏”标准来计算的话,38年也就是587万元,平均每年15.33万元。与现在130多万元一张的人民币相比,这个价格似乎还是很“厚道”的。
如果收藏的是“中华民国”钱币,那价格还得打个折扣。因为1949年国民政府撤出北京后,这些钱币转为流通税,有显著的新印痕,价值会大打折扣。
至于1912年1月的《顺天时报》是如何只卖到150元的,这个就不好说了。如果是在“报屋子”里买的,成本只有几毛钱。
虽说如今收藏市场上杂件涨得猛又稳,但是作为重要文献的早期报纸,其价格应该与当下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情况和收藏风气相一致,不应该有太大的滑落。以1912年1月1日的南京《维新报》为例,该报记载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的各种文告、通电,以及各国对南京建都的态度和国外对清末立宪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关注。现在这张报纸即使残页也应该在五六千元左右。
至于有些人说收藏古旧书籍能致富的言论,那就更值得专家研讨了。
收藏,顾名思义,就是把收集的东西珍藏起来,以待传之后世。因为年代久远,这类物品大多已经失去了使用价值,加之收藏者希望这类物品能发挥更大的价值,所以把这些物品珍藏起来,不让其再使用,而是保护起来,使其艺术价值、研究价值等得以充分发挥,让后世的人们了解前人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收藏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
以下是国内常见的几种收藏品:
陶瓷:我国历代贵族统治者都不惜重资收罗和收藏各种器皿,由于陶瓷器的坚硬质地和典雅造型以及彩绣华丽,一直为世人所爱。据传,清高宗(乾隆帝)酷爱陶陶,六下江南,每到一处,必访窑尝新。由于乾隆皇帝的倡导,乾隆时期的陶瓷制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现代一些知名大师的陶艺作品,更是价值连城。
玉件:中国人爱玉,据传始于炎帝时代。那时人们把玉簪作为贵重物品,凭以交往。到商代,玉成为特权和财富的象征。周代,贵族以佩玉为德行的标志。唐代,皇太子在府第修行,须腰佩“响板玉”,晃然有声,借以警寤,禁绝淫欲。现代,知名专家的鉴定证书和雕刻精美的玉件,价格仍惊人极高。
书画:古代的书画作品是绝无补拍的,因为“画虽不言,言之足托也;书虽无声,视之足动人”,所以在欣赏和保存古代的书画作品时,我们应当格外小心。因为现代的书画家在仿制古代的作品时有时确实已经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善本书:泛指宋代(公元960-1260年)以前的手写本、刻本及相关史料。中国古代典籍很多是在宋代以前刻成的,而宋刻本大多又收藏在历代的皇家书院和官僚府第之中,流传到民间的很少。于是,书商们便照原样仿刻,由于使用的是珍贵的绫绢纸张和好的墨线绣,所以刻得典雅精细,由于是用手工刻成的,所以书页开得宽阔,用墨又很浓黑,字迹雄浑刚健。因之,宋刻本善本书格外名贵。
石章:由于章料质地坚固、耐磨损,所以历来人们都在石章上雕制铭文印章,以纪姓氏,以彰学业,或礼赠朋友,以作纪念。
金铜佛:中国历代均有铸造,尤以唐代铜佛最为著名。宋代铜佛铸造成了中国铜佛的最高峰。宋代的铜佛,大多藏于皇家苑林之中。元、明时,佛造像已很少见到,直到清代,对藏传佛教的推崇,又使金铜佛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