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米怎么写?

乌振桤乌振桤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饭甑(zèng) 客家人的饭碗

客家的饭甑是什么?

客家的饭甑其实就是我们说的“筲箕”。客家方言中“客”与“筲”是同一个字眼,客家的饭甑自然是客家的典型物品,就象我们景德镇窑头的“龙缸”一样,既是实用品又是工艺品,而且与客家的水柜、围桶、行笼并列,是客家的四大天灵。

客家先民在离乡背井、逃难过日的日子里,生计艰难,衣食无着,便发挥聪明才智,变废为宝,因陋就简,充分利用当地的稻草、竹子、木头等原料,挑山越岭,运到远处去出售,以贴补居处的费用。其中,客家人把一种挖去中间瓤芯、只有外壳的稻穗叫做“谷撮”,用来炊饭吃,既经济,又实惠,还耐用。人们用它盛饭菜饭,一年四季都不会坏,不生虫,也不会发霉,所以,这种“谷撮”渐渐受到客家人的欢迎,并广为流传。后来,人们将“谷撮”改成了饭甑,用于饭食,更增添了客家饮食文化的内涵,既耐吃不挑剔,又经济实惠,而且一器多能,既可用来煮饭、煮粥,又可用来煨汤、炖肉。

客家先民的“赣南调”

据刘毓衡先生在《赣之声》中述:“赣南诸郡多山,其民性尤为刚果。吾族于明季避地于此,艰苦繁衍,亦以种种困难之环境锻炼而成。”在明代,客家的陶业已很发达,赣县、安远县、龙南县、石城县等地的瓷窑多有设立。

由于客家人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使他们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性。客家先民不仅以强劲的劳力征服了大自然,而且以惊人的毅力在客家的土地上繁衍生存,客家先民在战乱和灾荒中所展露出来的逃难本领与忍耐精神是令人吃惊的。他们翻山越岭,“深居而隐处”,不以天灾人祸而轻易迁出山区,有“常抱奔逃之心,不堪耕种之业”的自弃倾向。这些都深刻影响着客家的饮食文化。

客家的生活标准

在客家的古语中,对饮食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膳之为言,汤之精者,食之主也。”意思是:膳食又名汤,是饮食的主宰。“食君之禄,分君之忧”;“宁缺勿滥”,这些古语已经成为客家美食的经典之作。

客家的饮食结构简朴,崇尚自然原味。其饮食特点是多山珍野味,较少用动物内脏和骨血等;清蒸烤炸较多,重油汤多,味偏咸,用辛辣料不多;喜爱吃“全兔”、“全鸭”,爱用黄豆和萝卜豆豉爆炒,不加酸味。由于环境所限,客家菜并不名贵丰富,也无山珍海味,只是取材于山野农家,靠大自然的赋予,显得山珍水鲜,朴实无华。如用竹笋炒肉,不用香菇;吃鸡必吃脚;吃鸭必吃头;吃鱼必吃鱼脑;吃鹅必吃鹅头等等。

客家的正餐多以三菜一汤为最常见之款式。若客人多,则多安排一汤,菜金一般则是八菜一汤,有些富家则在十菜一汤。客家食俗讲究炖或煮,如黄焖鸡、红烧肉、猪肚鸡或炖猪蹄等为主,爱吃肥瘦相间;客家的粉汤,爱用冬苋菜和粉肠为主,做成“粉煎”或“酿”;客家的茶,爱用菊花和乌龙茶;客家吃饭,常配用生花生或甘蔗之节削皮而食。若食辣,爱用西瓜皮或黄瓜炒猪肚或腊肉而吃。如在春假或冬藏之季节,则多以炖食为多。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