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铜器还铁吗?
铁铜合金 铜是一种古老的金属。早在5000年以前,人类就开始开采和使用铜了。远古的铜器,几乎都是纯铜制成的。这种纯铜的颜色呈紫红色,铜的含量在99%以上(含铜量达99.9%以上即达器皿的硬度标准,这种纯度很高的铜称为“紫铜”)。
到了春秋时代,因为有了冶炼技术的提高,一种以青铜(即铜和锡的合金)铸造而成的容器开始流行。铜与锡按一定比例融化铸成。铜的比重为8.9,锡的比重为7.3,铜比锡硬而且耐用。
从青铜时代开始,铜器便成了权势和尊卑的标志。当时,只有君王、诸侯、卿、大夫、士才可以使用青铜制作的酒器、食器、水器等礼器,而平民只可以制作和享用瓦制陶器。在周代,青铜器的使用还成为维持宗法统治秩序的工具,所谓“以彝(青铜器)彝(祭祀之礼)叙昭穆(世系和先后次序)”,“立宗子(嫡长子)为世子(王朝继承者)之法”。 这种贵族色彩非常浓郁的青铜文化,在历史上延续了三千多年。
春秋晚期,一种新的铜和铁的合金——百炼钢出现在中原地区,这种由块炼铁冶炼成的钢,其合金比例比青铜合理,性能更好,因而更深受人们喜爱。
汉代以前的宝剑,绝大多数都是铁和碳的合金,主要成分有1%左右的碳。如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其刃部含碳量为0.66%;又如吴国“剑师之剑”,其刃部的含碳量为0.67%。
在铁、碳合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钢,不仅具有硬而耐磨的特性,而且有非常好的韧性和弹性。百炼钢就是铁和碳在固态下融熔提炼出来的,经多道加工后成为韧性较好的钢。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著名工匠干将的儿子莫邪就是铸剑的能手,他铸造的宝剑坚硬无比,可“割玉断牛马”。这大概就是百炼钢的最早记录了。
到了两汉时期,“百炼成钢”的工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百炼刚”、“刚颖”、“刚刃”和“百炼钢镜”等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