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瓷器怎么无官印?

隆涵茹隆涵茹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清代之前,帝王为表示其权威,凡皇家用品无一不是皇家亲自监制,皇帝或皇后亲自钤压帝王阳文印鉴或书画书画印。而清代自康熙朝开始,由于瓷质的优越以及御窑厂管理方式的进步,皇家用品,无论日用瓷还是陈设瓷器,都大量来自官办瓷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器,在器型、图案等方面虽各有特色,但在官窑制品上都不再钤盖印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原因主要有二:一、明清易代,政权更替、皇帝易位,皇室成员伤亡惨重,造成大量瓷器生产原料的浪费。二、明代景德镇烧造官窑瓷器,实行官办官督制度,即窑厂由官府管理,设遣官吏主持。

从史料记载以及明代官窑瓷的器身以及口沿上往往印有“大清官窑”等铭文的情况看,可以断言,官窑瓷器是由官府主持烧制,监督、管理生产的。

明代官窑瓷器的铭文还有两种:一、由窑场直接署明“上元(南京)官窑”,以区别于本厂烧造的民窑瓷器;二、或署年号,如“正德年”,或皇帝年号前冠以“大”字,以表明为皇家御用。

可见,从烧造,到监督、管理,一切皆由官家掌握。帝王将瓷器烧制、管理全部授命官府,既表明了统治者对瓷器的重视,同时也说明封建统治的集权制度达到了一定的水准。

清代顺治时期,帝王虽承明制,但国运多艰,瓷器烧造不旺,官窑数量也有限,从已发现的传世品看,在器型和釉色上大都没超过明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封建集权达到极盛,康熙朝的“平定三藩”、“台湾郑氏叛乱”;雍正朝“改土归流”以及乾隆朝的“六次南巡”等,使康熙、乾隆两朝社会经济达到盛极之世。

盛世的来临,瓷器生产也进入一个繁荣昌盛、蓬勃发展的时期。康熙瓷虽然以青花著称,但其釉上彩,单色釉等均达到了一个巅峰。景德镇御窑厂也发展到一个极其辉煌时期。不仅人员由明时的640余人,发展到7018人。且工艺由手工制坏,逐渐改为泥浆成型,产量也有所提高。

但是,在康熙朝官窑瓷器,器身上却已不出现官窑的“官”字款识。雍正朝瓷业空前繁荣。在景德镇,官居窑场,督陶官虽由明清两代均采用由宫廷宦官充任。但雍正官瓷的监制者,却是在历代督陶宦官中影响较深,地位较高的年希尧。

《中国瓷器史》中有“有年羹尧字亮或字廷玉,或年希尧字希尧,俱未详孰是”之说。《清史稿》中也有年羹尧、年希尧是同一人的记载。但据查有关史料,年希尧是江苏太仓人,康熙时,以年羹尧的身份充任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

从雍正时期的瓷器工艺技术来看,可谓达到了一个顶峰。单色釉瓷的青、蓝、红、红绿、孔雀绿等釉以及青花釉里红、粉彩等各色釉色,都烧造得色泽鲜艳,釉面光亮匀净。

雍正官窑瓷器,器外几乎不书帝王年号款,只在部分彩碗中印有六字或四字红方印。雍正官窑款识,主要分刻款及印款。款,一般刻书“大清雍正年制”,少数为“雍正年制”或“雍正御制”。

雍正官釉上彩绘瓷器的款认,以青花书写的为多,色釉上彩绘的亦间有之。雍正窑年款除官窑年款格式以外,同时出现了堂名款。如“太平陈设”、“年制”等。堂名款为雍正时期始创。

雍正官窑瓷器装饰纹饰主要可分为,描金、掐丝、堆花、刻花和绣花,贴花、镂空和模种贴花,以及刻填金漆、洒金和画金等装饰技法。绘画上,由于景德镇窑工善于从历代名画临习,因而雍正瓷器中绘画十分生动典雅。其纹饰有山水、花鸟、古典神话以及花鸟鱼虫吉祥图案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