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竹雕笔筒什么特征?
笔筒的品种非常丰富,主要以竹木为主,瓷质笔筒在崇祯时期已经出现,笔筒的造型有方有圆,也有桃式、四方倭角形等。清初的筒口和底足为圆形,到了清中期以后,口和底逐渐成花口,器足外撇,器身也比明代要矮细。
在清代前期,笔筒的制作继承了明代雕刻工艺风格,主要流行浮雕、高浮雕和透雕,雕刻技法以“留青”和“巧作”为主,题材内容多为历史人物、山水风景、梅兰竹菊、博古器物、瓜果虫鱼、神仙龙凤等。清康雍时期,竹刻笔筒的制作开始有“仿古”风气,多见以商周青铜器为题材,仿器口和器足形制,并铭以古印。
清中期乾隆年间,竹木工艺进入最兴盛时期,笔筒的制作也达到了繁盛阶段,乾隆皇帝好古物,尤其喜好收藏宜兴陈鸣远制的紫砂笔筒,因此当时的文人多以刻竹仿制或效仿制笔筒。而且这一时期的竹木笔筒制作多由文人直接构思设计,雕刻艺人制作。
晚清时期的笔筒器形厚重,底足增高外撇,口沿内敛,雕刻技法有浅浮雕、透雕和线刻,纹饰题材以花卉吉祥内容为主,刀法虽流畅自然,但缺乏韵味,雕刻粗率,刻图纹饰雷同化现象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