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玉玦吗?
对于玉玦的年代,目前学界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其流行于三代时期,到了东周基本消失;有人认为其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三代,战国后期开始衰落,甚至认为秦汉时期还有零散的玉玦存在。
对于清代有无玉玦这一问题,目前学界还存有争议,支持清代有玉玦流行的学者,主要是以实物资料作为依据,但这些资料多为收藏品或者来自盗掘墓葬,缺乏明确的出土信息,因此也有学者持否定态度,认为清代不存在有形制相对固定的玉玦。
“玦”的字形,目前所见最早见于周代青铜器伯矩鬲,其字形为一左上弧有缺口的横放的玉圭形。《说文解字》描述:“玦,佩玉,半环。以组连颈,有心可以周也。”“玦”与“决”同音,古人多用以表达决断之义。“玉玦”则指以玉石打磨而成的玦形物,形状一般为半圆环形且缺口相对较大,与同为环形器的玉环在外形上存在较大区别。在《说文玉部》中对这一字形做出了解释:“玦,佩玉也。半环,以组连颈,有心可以周也。”其中的“玦”字作玉器字形,其字形为一上部左弧的玉圭,下部有一缺口,这种字形一直沿用至今。
综上,“玦”字字形应为一有缺口的半环形的玉佩饰,且用组带系在颈部。这种观点与目前学界普遍认为玉玦是一种环形、有缺口的佩饰的观点相符。因此,“玉玦”至少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目前玉玦的实物资料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晚期。玉玦在商代有零星分布,到了西周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玉佩种类,尤其在西周墓葬中,玉玦在东周趋于式微,到了西周晚期几乎消失。玉玦在春秋中晚期的楚墓中还有一定数量的出土,至战国早期已难觅踪影,战国中晚期楚墓中仅有个别玉玦出土,玉玦作为玉佩饰在东周的流行趋势是逐渐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