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辅币为什么有分?
第一个问题,先说一下我国历史上银本位制和铜本位制的兑换比率。 明朝中期开始使用白银作为货币,但是当时各国白银产量有限,因此国际上白银价格很高(当时英国刚刚完成了圈地运动,大量农奴被赶出家园变成雇佣劳动力,国内人口锐减,加之西班牙无敌舰队入侵造成欧洲生产力下降,所以国际上的银价非常昂贵),而明朝初期由于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增加政府收入搞了赋税白银化政策,导致民间也存有不少白银,因此当时一两白银在国内可以换到200文铜钱,也就是1:200的汇率。到了明朝中后期,由于海外白银产地增多,特别是菲律宾苏禄海域的西班牙人发现大量银矿,开采量大幅度提升,因此国际上的银价逐渐下跌,而同时期英国发生瘟疫,死人无数,国内人口减少,从而使得国际上的银价进一步降低。到了明末,一斤白银可以买20斤大米,而同样是一斤重量的金子需要36两白银购买。
清朝建立后沿袭了明末的银本位制度,并且一直没有改变。但这个时候的白银已经不再是明朝中期的那种纯粹的自然货币,因为国际市场上白银的价格已经非常低,低于原原料价格,因此白银已经是商品货币化了。清初的1两白银大约值人民币50元,而清末则下降到约1.4元每克,也就是说清中期以后的一两白银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400元——这已经接近于纸币的购买力了。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保留这种不划算的金属货币形式呢?这是因为,在殖民主义盛行时期,任何殖民地国家想要独立就必须拥有自己的铸币权,否则财政大权掌握在殖民者手中,无论名义上是否独立都很难真正独立。而拥有铸造硬币的权利意味着这个国家可以直接发行本国货币,不必再受国际价格波动的限制。当然,如果本币价值波动很大,可以先用银本位或金本位稳住局面,待经济平稳后再慢慢实现货币主权。所以,我国明清时期的银本位实际上是一种带有殖民色彩的储备货币制度,是为了满足封建王朝最终摆脱殖民统治而作的货币准备。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发行纸钞。 前面说到,我国的银本位制度是带有殖民色彩的准备金制度,这个制度的运行必须以白银(或黄金)作为后盾。但是中国是一个白银进出口贸易长期逆差的国家,也就是说我们进口白银的数量多,出口白银的数量少,导致外国银元(主要含银量90%左右)在我国大量流通,甚至压低了我国自有币种的含银量——毕竟含银70%左右的银元要比含银90%以上的银元容易伪造。于是,如何打破外资银元在中国的垄断地位成为清廷以及民国政府的难题。最后他们想出了一个高招,那就是发行纸币——你外国银元不是在中国流行吗?那我就不发行银币,发行纸钞,你外国人不也就没办法了吗?其实这就是把洋人的钱币换成国版的钞票,只不过换了一个支付符号而已。你外国人不是喜欢银元吗?我这儿有的是废纸,你拿洋钱换我的废纸,总比拿铜板换我的废纸要痛快吧!于是,我国古代货币的“以银为本”变成了近代的“以纸为本”——虽然本质还是银本位,但是对外国银币的依赖就此转移到了纸钞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