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珠有收藏价值吗?

荣飞阳荣飞阳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从材质上来讲,“贸易珠”并不是一个官方概念,属于民间叫法; 其次,从历史角度讲,中国古代南北方的贸易和中外交流确实有不少是通过海上完成的,因此会使用海贝作为货币(如唐代的海南崖州地区)或等价物(如明代的福建沿海)。这些海贝经过商人、官府以及民间的流动,有一部分会流落到民间并被收藏家收藏起来,这就是所谓的“贸易珠”了。 因为我国古代主要交换的伙伴是海外各国,所以这些被收藏起来的珠母贝类海洋生物壳体一般被称作“外货”[1]。

因为外货中价值最高的是产自印度尼西亚的“香贝”(一种具有香味的可用来制作香料或薰衣料的珍珠贝),所以这种通过贸易而来的,被古人认为“物美而价廉”的海洋贝壳,在明朝中后期开始被统称作“洋广货”“洋广贝”“洋广香贝”或者“洋货香贝” [2-4]。这些称呼一直沿用至民国时期乃至现在。 而被称为“土产”的一类海洋贝壳则与“洋货”相区别,指的是来自我国东南沿海及大陆沿岸的海洋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砗磲、珠蚶、马氏珠母贝和文蛤等。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洋广货”出自山西夏县新石器时代遗址[5],进一步说明早在先秦时期,我国的沿海和南海岛屿就已经开始了与外国的海上贸易。到汉代张骞通西域之后,这条海上通道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完善,到了唐宋时期发展达到了顶盛。据宋人叶适记述:“自唐末蜀之广州复通海外诸国,其贡物皆异宝。”[6]

元代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也写道:“……该地(指上海)生产的各色珠宝,特别是大量珍贵的红宝石,还从这里出口到世界各地……”[7]可见上海的珠宝业在唐宋时已经颇具规模并具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而上海本地出土的文物也表明,直到明代中后期,上海地区的珠宝制造业仍然继续保持繁荣。

上海市博物馆所藏的一件刻着“万历庚寅仲春吉旦立”字样的玛瑙碟子就是明末上海某珠宝店制作的精品,它说明至迟在公元1600年前后,上海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玉石雕刻的手工业者。在江苏南京、浙江杭州等地也都发现了类似的明代中后期的玉碟。

这类玉器大多为圆形,有盖,柄形短足,腹侧开一长方孔,可供插塞把柄之用。在云南、广东等地出土的明代玉器中也发现有类似玉碟的器物,只是形状略有差异。这些出土文物一般都被断代为明万历年间所制。 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曾展出过一件堪称明代“最贵”的小件玉器——玉壶,此壶是由一位生活在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的江南文人精心设计,然后交给工匠雕琢而成。[8] 这件玉壶的质地为新疆和田青玉,颜色纯青,光泽细腻,厚度均匀,重达393.8克,堪称当时“最贵的玉器”。

北京协和医学院曾出土一对明嘉靖年间(1522—1566)的琥珀手串,由两块透明琥珀串连而成,共25颗,最大直径10毫米,最小直径8毫米,颜色呈蜜黄色,并有淡淡的条纹。[9] 在江苏无锡、安徽繁昌、河南固始等地也发现过明代的海贝。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