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微波作品多不多?
微波作品不多,但却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如大型群雕《黄帝祭坛》(合作)、大型组雕《汉武大帝》(合作)等是其重要的代表性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在对宏大叙述的建构与把握中,微波不仅充分发挥了他所擅长的以形写神的艺术技能优势,而且在“尽其精微”和“传其神逸”的有机融合上有着独特的表现力。微波的艺术创造,使历史主题性雕塑不仅有“宏阔”而深沉的现实关怀,而且赋予“宏大”叙事的人文温度和情感的真切表达。
“尽其精微”与“传其神逸”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最早由南朝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知音》篇中提出。刘勰认为“知音其难哉”,而要达到“文质彬彬”,“唯俟明哲”而“难密析也”。因此,他用“精微”与“神逸”作比,提出了“固知小雅关睢,肃为周南”和“至于楚艳魏妖,莫不高视”等看法,刘勰对楚艳魏妖的艺术水准不是否定,而是将其“高视”,其在艺术上的“精微”与“神逸”是高于周南和二雅的。刘勰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文论家和哲学家,他将“精微”与“神逸”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尽其精微”和“传其神逸”是有机统一、融合与互补的关系。微波在艺术上深谙此道,他一方面坚持对艺术创造的“精微”的严谨性把握,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对艺术气质的“神逸”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