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瓷器为什么刻字?

查睿楠查睿楠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国历代民窑瓷器上,大都有匠师的刻铭。唐代长沙窑有工匠的姓氏铭记,如“孟”、“丁”、“徐”,还有匠师的名字,常见有“玉昌”、“道洪”、“王清”等。宋代景德镇有“潘季”、“童生”、“刘俊”等铭记。河北曲阳定窑铭字有“官”、“新官”、“奉华”等款,它是为宫廷仿烧的贡瓷。还有器底署“易州使”、“尚食局”的,是辽代宫殿署及皇帝行营的御用瓷器。在北方磁州窑系的山西介休窑,河北的邯郸、曲阳窑以及河南的当阳峪窑、鹤壁窑等生产的瓷器上,常见匠师刻字有“王”、“王二”、“王五”、“王寿”、“王德”。还有“张大”、“张秀”、“刘四”、“李三”、“陈四”,以及“梁好”、“赵二”、“赵王”、“二子”、“三子”、“小七”、“小宋”等等。这些刻字,都是制作器物的工匠签名。

刻字的器物,多为大型器物,如枕、钵、碟、碗等较大型的器皿上,均有匠师刻铭。一般小器物上则见不到。究其原因,有两方面。其一,大件瓷器坯体较厚,刻字不易损坏;其二,大件瓷器价值高,有值得匠师刻铭的必要。匠师将名字刻在精工烧成的器物上,也是对自己辛勤劳作的一种纪念。

刻字的器皿,大都是贡瓷,属宫廷或达官贵族使用之物,流传下来的极少。这些带匠师铭字的瓷器,对我们研究磁州窑系陶瓷美术工匠的姓名、人数、社会地位及制瓷工艺等有着特殊重要意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