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的作品怎么画?
吴冠中是20世纪最后一位艺术通才,不仅油画、水墨画成就斐然,而且散文、评论也有很深的造诣。在吴冠中一生的艺术生涯中,不断进行着东西方绘画精神和语言的融合,是20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汇进程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实践者之一,堪称20世纪现代中国美术史的“一座高峰”“一颗星辰”。
吴冠中《江南园林》
2021年8月8日,是吴冠中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日子。先生虽然已经远去,但他在艺术上对后人的启迪将是永恒的。关于这一点,不妨看看吴冠中先生在生前是怎么总结其艺术历程的:
吴冠中《荷花》
“在我的艺术生命中有一个过程,在初期、中期、晚期各有不同的探索。早期时,我很讲究形式美,那时探索的形式美不是客观世界的美,是形式的美,是通过感觉升华的美。后来我又开始探索和苦闷,我觉得光表现形式美还是不够的,于是我重新回到生活中寻找能打动我心灵的东西。到了晚期,我的画风又变了,讲究韵味,讲究意境了。”
吴冠中《青丛》
显然,从早期和晚期的艺术“变”与“不变”之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贯穿吴冠中整个绘画生涯的基本底色,那就是以西方现代艺术语言为支撑,在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和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入把握和理解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而深刻的“中国当代意象”。
吴冠中 《漓江边上》
吴冠中的中国水墨艺术,从大的方面看,主要有三类:一是风景画,二是静物画,三是人物画。在三大类作品中,吴冠中创作了大量以江南水乡、荷塘和园林为主要描绘对象的写生创作。在这些作品中,吴冠中继承发扬了传统中国水墨以线造型的美学基因,同时对西方现代艺术所追求的“大色块”也进行了自觉而娴熟的转化,形成了具有东方美学气质的西方现代艺术形式。
吴冠中 《江南春》
这种形式主要表现在,在描绘江南风景时,吴冠中用近乎于自由抒发的笔墨形态,通过水墨浓淡的层次对比,勾勒出江南水乡的建筑体和大片荷叶所构成的大面积“黑”色;而江南风景中最具代表性的“清流”,则被吴冠中用极简的“空白”来着意强调。黑与白的强烈对比,既是中国水墨“墨分五色”的传统色彩美学的集中呈现,也是“留白”艺术传统的极致发挥。吴冠中以西方大色块的纯粹性语言,塑造了东方最典型的意象审美,由此形成了自己水墨艺术的基本图式。
吴冠中 《曲院风荷》
在吴冠中的风景画中,我们看到的是,虽然色彩极其单纯,但其艺术效果却极为饱满和强烈。由于这种独特的艺术图式,吴冠中的风景画在国内外都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成为了吴冠中艺术最具代表性的符号。
吴冠中 《鲁迅之墓》
吴冠中的静物画,表现的都是极常见但又极为重要的事物,如《长城》《鲁迅之墓》《春之诗——献给德彪西》等作品。和风景画一样,吴冠中的静物画也是他“形式美”“抽象美”,“写情、写意”的基本美学思想的直接印证。如《鲁迅之墓》,吴冠中用简洁概括而具有力度的笔墨,描绘出了“鲁迅之墓”庄重、肃穆的艺术氛围。同时,由于“黑白”对比的巧妙运用,使得整幅作品既充满了现代美学意味,又带有鲜明的东方审美特质。吴冠中这种通过“大块切割”所产生的黑白对比,也体现了他在美学思想中所推崇的“黑与白才是美的极致”这一具有独特文化意蕴的审美观点。
吴冠中《春之诗——献给德彪西》
如果说吴冠中的风景画、静物画,我们能够很容易地感受到他在西方现代艺术基础上“回归”中国艺术美学的直接“嫁接”和转化,那么,对人类自身(社会现实)的描绘,则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他在中西艺术语言和精神上融合的自觉而高明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