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苏轼的书法作品?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已七年未见,难免心生感慨。
词的上片起句“明月几时有”发问奇崛,表现出强烈的 spririt。词人置身在“明月”营造的宇宙时空,把人生放到整个宇宙去思考,得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结论。既蕴涵深刻哲理又具有思辨色彩,让人耳目一新。接着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收束,表现了词人的旷达和潇洒。下片起句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埋怨语气道出了“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了词人想逃避现实但又不能一走了之的微妙心理。
此幅手卷以行书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为元祐八年(1093)作者58岁时所书。是存世苏书墨迹中字数最多者,共127 字,而且是其巅峰时期的佳作,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