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宝源局是哪个省的?
清代宝源局是中国清代的铸币钱局。雍正四年(1726)为铸当百大钱,始设于北京,原为铸钱作坊性质,由户部监督。六年停铸当百钱,七年裁撤宝源局,所有匠役拨归户部银库充工,仍以宝源铸造。乾隆二年因工多匠少,仍复立宝源局,由工部监督,置总办一人,以工部堂官一员兼充,铸钱事务官六人,管理匠役三百名。嘉庆六年(1801)所铸制钱改隶户部。
同、光时,停止各地方局鼓铸,北京宝泉、宝源两局尚在开铸。光绪三十年(1904)清政府拟行币制改革,铸行铜元,并令北京、天津新设铜元局,于是北京两局停止铸钱。至三十二年九月铜元告成,始行将宝泉局停铸铜元,以铸钱引,而宝源局则仍行鼓铸。次年宝源局亦停铸。清亡后,宝源局改为度支部造币总厂。今北京动物园内路北正阳门外大街北面尚存西局厂胡同、东局厂胡同遗迹。
清代铜钱形制,顺治时沿用明代,光背无文。雍正时钱背开始有星、月、花、福等记号。乾隆时开始铸五文、十文钱。咸丰以前只有通宝钱,咸丰时始铸通行大钱。五文以至五十文,小平钱径一寸,五十文径二寸,文曰“咸丰重宝”。一文至四文径五分,背文除记重外,尚有记局文及宝泉、宝源等各省钱局文。币材,顺治初钱法紊乱,行使“闯钱”,杂用劣铜、废铜及铅锡,质量甚坏。至康熙时逐步改为红铅、黄铅、白铅三品。由于行使铜钱范围扩大,各省铸钱增加,铸钱亏损甚多,各省铜价日昂,至乾隆时停止铸钱十五年。嗣因各省钱价日昂,再行开铸。嘉庆以后铸钱亏损愈甚,各省又停止铸造。
清代银币有银锭、银钱、银两三种。银锭为长条形,上刻铸局及重量。乾隆时,为推行制钱,曾铸成方形银锭。银钱为雍正七年发行的机制“天子当百”(一曰“当百重宝”)大钱,银质,面文“当百重宝”背文“乾隆通宝”,当制钱百文。银两有库平银、关平银、漕平银,其成色不尽相同,在流通中可自由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