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窑生产平底瓷器?
在东晋开始,平底敞口碗大量烧出来。东晋南北朝,南方越窑烧制了很多平底的瓷碗。越窑当时位于今天浙江省的上虞、余姚的越州地区,这也是越窑这个名称的来源。越窑的瓷土就出自于本地,瓷土比较黏,烧成的瓷器釉色比较青,胎骨也比较致密肥厚。但是,由于瓷土黏度极高,淘洗的时候很不容易,所以,烧出来的东晋越窑瓷碗、瓷盘的底部都有砂眼,就是有很多小孔。这并不是产品的缺陷,而是工艺使然。
越窑的平底碗由于瓷土黏度高,所以不易变形,可以一次性成型。同时,它还有烧成时托垫的要求。由于平底瓷器很难直接接触窑底,如果直接接触的话,粘窑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必须在器物底部和窑底之间设置间隔。
间隔的方法有好几种,比如在器物底部和窑底之间撒上一层细石英砂粒,然后将很多器物叠烧上去。这样,下一层器物的底部就会粘上沙粒。东晋的叠烧工艺,就在碗的里心垫上一个垫饼,使底部和垫饼接触,碗的底部就不会粘沙。然而,垫饼和碗底之间还是有空隙,如果窑内气流从空隙中通过,粘上釉的垫饼依然会粘在碗心,导致瓷器报废。因此,工匠发明了一种梅花形垫饼,将梅花头支在碗心,既起到间隔作用,同时又减少了碗心和支撑垫饼之间的接触面,气流流过的时候不会使垫饼粘在碗心。这样烧出来的碗心,就是一个梅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