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书法怎么写?
“仲夏”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为农历五月,是夏天的第二个月,即从立夏到小暑前这一个月的时间;而在古代则指夏至(或夏正)这一节气。
“夏至”在古代又被称为至日、夏节等,其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古代汉族民间最隆重的节日——端午节的起源时间。同时它也是我国最早被确定的节气,因此又被称为“古九候”之一。 关于端午的由来和意义,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源于上古时期的祭龙习俗;
2.源于纪念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 3.源于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
4.源于纪念东汉时期的孝女曹娥;5.源于古代南方越人的龙舟竞渡之俗。 但不管端午起源于何时,它的形成都与“夏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正是由于夏至时白昼最长而夜晚最短,于是人们便认为此时阴气开始滋生,所以需要借助一些方式以驱赶邪恶之物。而随着祭祀、祛灾等活动逐渐与端午节相融合,最后就产生了如今备受人们喜爱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以“仲夏”为题的书法作品,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仲夏帖》、《仲夏登车帖》、《仲夏杂帖卷》等等。
如上图所示为宋代书法家米芾所书写的一幅行书书法作品,此作曾被装裱成册,共计8开,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内。米芾之所以会题写此件作品,是因为他的儿子米友仁在当年仲夏时节不慎将外出乘坐的车给弄丢了,为了帮儿子找回车子,于是在朋友的建议下才撰写了这幅字作为信札寄往对方家中。整幅作品虽看似潦草随意但却充满了潇洒不羁的气息,同时也将他那“八面出锋”的笔法展现得淋漓尽致。
如上图所示即为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于嘉祐二年(1057年)所创作的一件行书书法作品,整件作品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内,是欧阳修晚年时期的得意之作。据史料记载,欧阳修是在自己七十岁寿辰当天所完成的这件作品,而它也正是欧阳修写给友人王拱辰的一封信札。通观全篇,该作整体气韵贯通,字体遒劲有力且用笔自然洒脱,无论是点画还是结体都显得非常沉稳稳健。虽然该作中偶尔还会出现一些笔画不甚工整之处,但这也恰恰衬托出了作者当时内心的那份真挚感情。同时该作也被后人誉为“宋人楷书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