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江山多娇用意?
江山,山与水合称江山。江,江水、大河;山,指高山。又常与“河”并称“河山”“江山” ,亦用来比喻国家。如宋·李纲《病起见书卷感怀》诗:“乾坤忧愤耳,谁此恋江山?” 而在这副对联中“多娇”出处是: 雄浑之气,壮哉,长城! 锦绣江山,美矣,大湖! 在中国古文学的修辞手法里,对女性容貌的描写常用“眉清目秀"“明眸皓齿""窈窕淑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等修饰语来描述。而用“多娇”来形容美丽的景色和动人的风光则鲜有记载或难以寻觅。 这就要从这幅对联的作者毛泽东(1893-1976年)说起了。在1954年的2月份,当时毛泽东主席正在视察武汉。在武汉长江边上的黄鹤楼上,时任湖北省省委书记张平化陪同毛主席欣赏了由郭沫若撰联,舒同题字的黄鹤楼楹联,并请毛泽东主席为即将重建的黄鹤楼题词。 这时站在黄鹤楼下,远眺长江万里,极目楚天,面对浩荡大江,无限豪情涌上心头。毛泽东同志提笔写下了他一生仅有的两幅有关长江的对联之一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这是后来人们发现的第一幅有毛泽东先生亲笔书写的对联。
但是,在同年9月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期间,毛泽东在发言中说:“我看郭老那副字可以挂在黄鹤楼上的 ”随即郭沫若撰写的这幅名扬天下的楹帖就悬挂于黄鹤楼之上至今还保存着当时的原件。 时间又过两年后的1956年,毛泽东主席再次登临黄鹤楼,当他再次看到郭老的这副墨宝时又一次挥毫泼墨写下了一副以“江山多娇”为题的对联,从此这幅由三位当代大家共同书写的楹帖就永久地留在了黄鹤楼内,同时也成为历代文人雅士争相品评、鉴赏的佳联。 在这里有一个小插曲值得说明一下,就是当初郭沫若老先生所撰写的那一副题为《登黄鹤楼》七言律诗也流传于世,而且这首诗在现代诗歌史上也是很有影响的,其中不乏佳作。比如诗人臧克家就以这首《登黄鹤楼》为素材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作品《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其中的名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被一代代的人传承下来。 但就是这样一位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民领袖,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与黄鹤楼之间的密切渊源关系.更不知道他所留下的这副千古绝唱竟然不是出自他本人的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