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书法张什么?

俞延堂俞延堂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关于“沧州的书法”,有这样一个传说:当年赵孟頫到沧州办事,在街上遇到一位老者正在写字,就上前观看,这位老者并不理会他,自顾自地写自己的字,写完就把扇子递给来人,然后继续写第二把,第三把…… 等老者写完最后一把,赵孟頫才出言相问:老先生能否将所有的扇子都卖给我?老人也不搭茬,依旧开始写第四把……这样一直重复到第100把,每把字都一模一样! 这引起了赵孟頫的极大兴趣,就问老人家到底为何如此。原来这位老者是一个江湖术士,为了糊口只好以写字为乐,但不管别人如何出价,他就是不肯写双数的扇子;因为一旦写了双数,那么其中一定有一把是“二竖”(对赵的贬称)的亲笔。所以无论多少钱都不肯写。 而今天恰好是第一百把,也正好是双数,所以才破天荒地卖给了他。听到这里,赵孟頫恍然大悟——这个江湖术士居然是在说自己是一个“二竖”。顿时大怒,拂袖而去,从此再也不踏进沧州半步。

这则传闻虽然不见于史料记载,但是从中可见当时沧州书家的影响与声望已经十分巨大了。而到了金元时期,随着金朝在中原统治的稳定和元朝统一天下的进程,许多文人纷纷南下,这其中就有一些来自北方的书家、学者,他们带来了北方书风,并在南方生根发芽。这些书家在沧州留下过痕迹的,主要有四位:王庭筠、王恽、邓文原、虞集。

作为金朝的文学家和国史修撰官,王庭筠的成就主要在于文学方面,但他在书法上同样造诣很高。他所处的时代正逢南宋、金朝、蒙古三足鼎立的局势,因此他的书法融合了当时的南北两种风格,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书风,被后人称为北宗的代表人物之一。 王庭筠去世后,由于他的子孙都生活在辽东,因此在南方并没有传人,但王庭筠的字迹却流传了下来并被收录在了《真迹堂帖》中。他还著有《幽闲鼓吹》一书,记述了他与同时代的一些名人的逸闻轶事,是研究金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王庭筠的儿子王恽早年生活在河南,后随元世祖南下至大都任职。他在政治上颇有建树,而且也是诗文双绝,其诗歌和散文在当时享有盛誉。但他的书法成就最为人所称道的还是他所创的金篆书体。这种字体笔画细如丝发,遒劲而又飘逸,被后人誉为“金源第一手”。可惜的是,金篆书体的作品如今已经难觅踪影,只有极少数的金篆刻石存世,比如山东泰安岱庙的宋天贶殿南碑就是其中之一。现存的几块金篆石刻都是仿品。不过这依然不能掩盖它那无与伦比的美感,即使只是拓本也能让人感受到它的魅力。

邓文原是安徽人,在金朝末年随父母南下,定居于钱塘一带。元代初期,他在江浙一带任监察官,并参与编纂了《宋史》。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恢复汉族文化的正统地位,并且卓有成效。 元顺帝时曾一度重用汉臣,这也为他施展才华提供了机会。但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非常复杂,所以他始终郁郁不得志。直到去世之后才被追赠为“中奉大夫、江浙等处儒学提举”。 在书法上,他师法赵孟頫,又融合晋唐古意,自成一家。他擅长行草和小楷三种字体,尤以小楷书得最好。代表作有《临皇甫诞碑》、《急就章》等。 小楷书作《急就章》是明代书家吴宽评价最高的作品之一,甚至认为它可以与赵孟頫的《胆巴帖》和智永的《千字文》比肩,可见这部小楷的功力之深厚。

虞集是浙江人,在金亡之时随家人南下,先居扬州,后又移居杭州。他曾先后出任国子监博士以及翰林直学士等职,并于大德年间主持编修了《元史》。他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汉文大家之一,不仅深受世人敬重,而且在后世也有很高的声誉。 除了文史方面的著作外,他的书法艺术也在元代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精于篆隶楷行四种书体,尤以行书见长。他的作品《道园朱竹泉墨妙亭赋》流传至今,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优质答主

南皮人,1974年出生在河北省沧州市。现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008年),中华诗词学会会员(2013年),河北省书协副秘书长。 主要获奖及入展情况:

第一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入展 《中国书画》艺术论坛——全国书画名家作品展二等奖 “兰亭奖”一等奖

第二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入展 第二届“米芾杯”全球华人书画大赛三等奖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 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第六届全国楹联创作大展优秀作品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