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大字书法?
1826年(道光六年),31岁的他离开家乡湖南道州(今道县),到京城赶考去了。这一年他的楷书《衡州石鼓篆书》成稿;同年,受时任云贵总督林则徐的推荐进入宫中,为皇子讲授书法,从此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 这一时期,他对汉隶下了一番研究的功夫。隶书在汉代分为八体“八分”、“秦隶”等。到了东汉时,出现了张迁碑、曹全碑这样的名家之作,人们习惯地把它们称为“章草”或“今隶”。这些作品都是“一笔而成”,笔势连绵回绕。何绍基认为这种书体既易学又实用,非常适合于做学问的人来练习。于是他用多年临摹颜真卿字帖的精力,开始研究隶书。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的隶书从笔法到结体都逐渐接近了汉代的经典作品,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称自己的这种隶书为“临池之始机”,可见其重视程度。
由于对隶书有了深入的研究,何绍基开始将隶书引入楷书的创作之中。他将隶书笔画的形态和用笔方法融入楷书中去,创出了具有自己风格特点的“何体”————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以圆劲浑厚的笔法书写出来的大楷《衡州石鼓篆书》。这幅作品现在被收藏在北京图书馆内。
何绍基的行书也颇具特色。他与吴大澂并称清代末年“南北二梁”。他们俩一个擅长楷书,一个擅长行草书。尤其是他们的代表作——《道州双井何氏祠堂记》一文的书法作品流传至今。这件作品的行书结字奇险,用笔细瘦,给人一种清秀灵动的感觉。与王羲之的《兰亭序》相比也不逞多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