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书法是什么体?

费天生费天生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对于“曾公书”的认识,主要来自以下四篇论文,现转摘如下以供参考。 《曾国藩的经世思想与书法》,陈忠建著,载于1983年第4期《书法研究》;

《曾国藩及其书艺探微》,王连海著,载于2002年4月第1辑(总第36期)《书法家》;

《曾国藩楷书技法初探》,马其昌、吴学强著,载于2007年5月第10卷第5期《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曾国藩行草书的艺术特征及影响》,李兴才著,载于2011年2月第5辑《艺术探索》。 四篇文章篇幅都不短,其中尤以第三篇较为精到详尽,建议有兴趣者参看全文。

首先谈一谈曾国藩的“书学态度”和“书写心理”。 在《〈曾国藩全集〉中有关书法的文字》一文里,作者指出曾氏著作中有关于书学的专门论述有十二篇之多,涉及书论、临帖、创作、用笔诸方面,可见他对书法的重视程度之高。在致诸弟信札之中也常有所论涉。

从曾国藩的书信来看,他对待书法的态度是十分严谨认真的。比如他在一封写给胞弟国葆的信中说: “尔于写字最不敏,今年当勉习此,务求成体,不可潦草。” “万言如不许看,则阁下之字万万不可交人观览。吾自三十岁后,不敢轻率写字,今亦四十岁矣,目力甚弱,亦渐懒于应酬。近半年所奉寄各件,或数月后始得发还,望彼此各自珍惜。” 曾氏如此郑重地告诫弟弟,足见其对书法的严谨认真和重视。

又譬如同是写给国葆的这封信中说道: “作字须有三病。眼不能观太阔,笔不能驻太细,手不能运太迟。三病皆难除,惟熟尔。欲求成熟,又非多看碑文、拓本不可……” 这三病即所谓“笔疾、墨枯、字狭”是前人早已提到的通病,而所谓“惟熟尔”,其实也就是古人提倡的“勤”,可见曾国藩对前人的经验也是极为认同并身体力行了的。

再譬如在《曾国藩全集·书信之一○六二》中谈到自己早年为湘乡书院写的对联时写道: “予少年时读书写字,每用全力。近中年则识力渐进,阅历愈深,处一事,解一道,但用力一次的功夫,而自然游刃有余。” 从这简短的话中我们也可体会到曾国藩对自己书法的自信以及他的创作心态。

以上只是就文献资料来讨论曾国藩的“书学态度”和“心理过程”,下面再来谈谈我对曾国藩书法风格的看法吧……

优质答主

这个简单,去搜百度输入“曾巩”两个字即可查到答案。 下面引用一段内容作为补充: “他的字体主要取法于唐人柳公权、颜真卿的字,但写得并不像他们那么方正。他写的字,看起来结体松散而舒展,笔画粗细匀称而又变化多端,有很浓重的书卷气。这种风格与他的为人相似——“温而厉”“和而严”…… 他一生写字无数,而且几乎从来不偷工减料,每一张纸都要认认真真写完才放下笔来。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