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名山是哪里?
书家如人,各有其面目;书作似画,千姿百态。因此,要寻找出“书法名山”来,似乎不可能像地理上的名山大川那样,可以划出界线、标上地名。但是,随着历代书家的涌现和书法艺术的进展,也自然会有某些作品或某一代乃至某一时期的艺术风格,成为后人公认的“标准”之作,或者具有某种代表性的经典著作以及风格类型了。在书法史上,这样的书法名山也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也不乏例子。那么,有哪些地方可以称为“书法名山”呢?下面分别略举几个实例以供参考。
一、《兰亭集序》与崇福寺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等四十一人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事,流觞曲水,赋诗唱和,王羲之为之作序,后成书为《兰亭集序》。这年王羲之年仅四十七岁,正当盛年。他的书法,这时已臻炉火纯青的境界,被后世推为“天下第一行书”。由于该篇文字写得风流韵致,美仑美奂,历来被人们视为“神品”,受到无数人的推崇和临摹。自南朝以来,历代帝王,无不重此卷而加以珍视,不断派人拓印。唐太宗李世民得此墨宝,更加喜爱备至,曾传赐太子李治及皇子大臣。可惜到了高宗朝,此卷竟被人偷换,真本不存于世。现在能见到的只是历代仿刻的唐摹拓本,还有宋代的孤本《定武本兰亭序》。这些拓本,大多流传在日本,国内所藏者不多见。
关于兰亭的位置,据《咸熙郡志》记载,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西南十四里的兰渚山麓,也就是现在的兰亭公园所在地。不过现在这里已无崇福寺之遗迹可寻。至于原址所在,已无从考证了。 唐代大书法家怀素在《自叙》中说:“往长安游观公卿之门,终日不倦。又闻右将军王羲之之七孙逸,精识古今,寻问所宜,怡然广教,执经奉业,或辞苟来,少而不穷。”可见兰亭在唐代时还是颇为有名的。
二、《大观帖》与御书洞 北宋徽宗赵佶是一位爱好书法而又颇有造诣的皇帝,对书法十分热爱并下过很大的功夫。他还专门设立了一门书法课程——艺学,教授弟子学习书法,从而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书法家,其中如米芾、蔡京都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
在赵佶的众多作品中,《大观帖》堪称精品之一。这一法帖,共十卷,收集了自魏晋至五代一百一十三位书法名家的二百多件墨迹,内容主要是行草书,是北宋初期最著名的一种法帖,被称为“法帖之祖”。从《大观帖》中,我们能看到魏武帝曹操、钟繇、晋代卫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唐太宗、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墨宝。
宋徽宗赵佶一生酷爱书法,自称“本朝书人,当以苏黄颜杜为上,欧赵褚薛次之”(见《宣和书谱·帝师》)。他自己也经常写一些字,然后命人装裱起来悬挂起来,供众人欣赏。他还亲自为这些手书作品题签,其中就有《大观帖》这种书体,所以也叫“御书帖”。
南宋灭亡以后,《大观帖》真迹便湮没无存了。但幸运的是,后来宋高宗赵构曾将《大观帖》摹刻上石,名为《淳化阁帖》。清康熙年间,又有人将此帖摹刻上石,名为《鼎帖》。虽然这两个版本都非原作,但也流传至今。 在北京北海公园内还有一座名叫“阅古楼”的建筑,里面藏有一部《三希堂法帖》(乾隆皇帝御笔亲题),其中有王羲之手书的《快雪时晴帖》和《伯远帖》,这是《大观帖》的真迹。此外还收有米芾所书的一些珍品。据说,这个建筑的原型是一座“御书房”。这座宫殿就是当初为了收藏《大观帖》而建,故取名“阅古楼”。如今,我们仍然可以在那里见到这幅珍贵的书法作品。
三、《怀仁集王书圣教序记》与西安碑林 从隋朝初年开始,佛教在中国盛行起来,到唐朝时期更为风行。唐太宗即位以后,提倡佛法,多次派人到天竺取经,并且大兴寺院,招聚和尚,弘扬佛法。
据载,唐初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取回佛典六十多部。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他奉诏翻译佛经。唐太宗特令太府郎中贺若敦负责此事。于是,在长安弘福寺和玉华寺之间,设立了译场,由玄奘法师主译,其他法师参加,从事译经工作。唐太宗还曾亲临译场,参与讨论。这次共翻译佛经75部,1335卷之多,为大唐译经之最(参见《续高僧传》)。
当时,因佛经浩繁,抄录甚难,所以僧众们建议,应组织人力抄录出来才行。这样,就在全国征集善书者,于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开始由沙门怀仁等人从唐代大书法家怀仁汇集的王羲之的作品中选字拓帖,拼凑在一起,制成一部拓本。这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集王圣教序》的底本了(当然,现存的拓本已经不是原来的模样了 )。 此帖完成后,即刻石立碑,立于陕西西安(时为京城长安)慈恩寺内的玄奘禅师塔前。
后来,又在附近建成了西安碑林博物馆,至今仍保存着《集王圣教序》的石碑。
另外,在大雁塔北边还有一个慈恩寺塔院,里面还保存着当年由玄奘法师亲自开凿的石塔,以及唐高宗和武则天所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记》的石碑,现亦列为国宝级文物。
四、王铎《拟山园帖》与南阳王铎故居纪念馆 王铎(公元1592~1652年),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痴庵等,河南孟津人。明朝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入清后,官至礼部侍郎。顺治十年,降清,出任翰林院编修。后因“逆案”牵连而被罢官归里,闲居十五六年之久。他的书法初学锺绍京、董其昌,后吸取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