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翡翠?
“翡”和“翠”的由来 我国古代将一种生长在玉髓中的红色玉石称“翡”,而将一种产于玛瑙中的绿色玉石称为“翠”[1];由于古代人们开采翡翠一般选择在春季,此时的翡翠未受蚊虫的侵扰,因而开采出来的翡翠显得晶莹通透、色泽明亮;在翡翠行业中,人们通常把红、绿两部分形象地称为“翡”和“翠”。所以现代所说的“翡翠”是翡翠玉石的简称。
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开采翡翠了,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这些宝石是何种岩石。到了南北朝时,才有人将翡翠与玉石区分开来。南朝著名科学家祖冲之在《物性论》中曾这样描述翡翠:“翡翠出昆弥河川东,高俊多雪山,采其石,破如绢帛,加火照之则碧,此名翡翠也。” 在西方,翡翠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foinikas或foinichios,意为“西印度群岛的宝石”,因为当时的欧洲人认为这种宝石产自于遥远的印度。1703年,法国博物学家布封在《自然地理》一书中第一次用“翡翠”来指称中国云南所产的玉石。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叶,西方人将中国产的翡翠都称之为“中国翡翠”(Jadeite-Nephtal, Nephlite Jade),并一直沿用至今。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中文名称“翡翠”是由日本文来的称谓(jiseki)转译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