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是翡翠还是玉?
佛公、观音这些形象的塑造,最初来源于古印度佛教的佛像雕刻艺术,后来中国工匠根据自身的审美习惯和审美需求,逐渐形成了我们如今所熟知的观音菩萨、佛祖等形象。 这些形象的形成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宗教信仰需求和民间世俗化需求的共同影响。
(一)宗教诉求 在我国古代,无论是皇家贵族还是普通百姓,都有信佛的习惯,因此对佛教造像的需求量也非常大,而佛公与观音的形象非常贴近人们的生活,因此在佛教雕塑艺术传播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我国唐代时,观音的形态基本就已经形成,有立式、坐式两种造型方式,并且观音的性别也基本确定下来,一般是女性形象居多。 而在明代之后,人们又赋予了观音更丰富的内涵。在明代吴敬所著《历代佛像考》中就有记载“观世音者,正光六年于阗国三藏法师昙曜译《观无量寿经》云……以大悲主摄一切诸善功德;以大慈主摄一切众生欢喜”。 这说明在人们心中,观音不仅是一位慈悲为怀的大菩萨,而且还是一位主救众生、普度众生的菩萨。而且由于人们对观音虔诚的信仰以及民间的广泛流传,使得观音的形象越来越具有世俗化的色彩,这与当时我国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谋而合了。 而关于佛的造型就更为丰富了,据资料记载,目前国内外发现的佛教造像约有60余种,包括立像、坐像、卧像等等多种类型。不过从现有的考古发现来看,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出土物主要以释迦摩尼佛为主,南方则以弥勒佛居多的现象比较多见。另外,还有说法称,早期的释迦牟尼像是交脚坐姿,也就是盘腿坐在莲台上,但是到了宋代之后就变成了禅坐的姿势,即端坐在莲台上的姿势。
(二)世俗生活 我们经常说佛公与观音都是慈悲为怀的形象,那么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悲悯众生”的呢?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有求必应”——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只要诚心祈祷就可以得到他们的帮助。这种世俗化的情感诉求对于普通老百姓的吸引力无疑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千百年来佛公与观音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