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变黑了怎么回事?
“种”老变黑的玉,通常指的是黑乌莎糖玉、墨翠等,这类黑色是有价值的,也是受大众喜爱的颜色。 黑乌莎糖玉和墨翠的主要区别在于光泽,前者呈油脂光泽或蜡状光泽,后者则呈现玻璃光泽。两者在色调上虽然都是黑色的,但从颜色的深度来看,黑乌莎糖玉的颜色偏灰,而墨翠的颜色则更纯粹一些。
除了颜色之外,通过仔细观察,我们还能发现黑乌莎糖玉的内部常常带有淡淡的绿色调,这是由于绿泥石等物质渗入的原因;而墨翠的内部则带有绿色的荧光,特别是在强光或荧光灯下,内部的绿色调显得非常耀眼。 如果说上述几种黑色翡翠已有定数,那么,“种老变色”中的“色”又该如何解释呢?其实,“种老变色”里的“色”,应理解为“色根”。所谓色根,是指翡翠表面或内部颜色分布上的晕染状态,它有时也称为“色带”、“色斑”或者“色点”。
一般情况下,色根呈脉状分布,有的细如丝线,有的宽如条带。而且,由于色素颗粒在胶状物中的排列方式是纵向排列的,所以,色根看起来也有竖向分布的感觉。不过,当我们将其置于较强的光照处时,色根会出现散开状,整块玉石都会变得明亮起来。 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种老变色”现象都那么美观。有些翡翠在形成过程中,由于矿物质浸润的程度不同,颜色可能会呈现出层次明显,分布不均匀的状态,这样的变化往往是不规则的,对宝石的品质及价值会产生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