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颜色有多少?
在宝石学中,颜色的概念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然色(NATURAL COLOR),另一类是人体工效学色(HUMAN EFFECTS COLOR)。 前者是指宝石天然的、不受人体工效学影响的色彩,后者则是指由于人类视觉对不同波长光刺激的反应而导致的色差,又称为“心理色”或“主观色”[1]。 其中,天然色又可分为原生色和次生色,前者是由于宝石形成过程中外部因素所带来的颜色,而后者则是由于后期作用所形成的颜色。
例如:铁染是使钻石产生黄色至褐黄色的氧化铁染晶现象;水染是使部分祖母绿产生深绿色至蓝绿色的含水流浸蚀现象;雾状纹是琥珀产生表面呈半透明到不透明的灰白色至浅褐色的云雾状结构…… 以上所有这些,都属于原生色的范畴,它们是由宝石的形成过程决定的。
而对于人体工效学色来讲,可细分为显色和消色两大类,前者是对有色光的敏感反应,后者是对无色光的敏感反应。 在所有的颜色之中,黑色最不明显;其次为白色。这两种颜色对光的作用是不敏感,即无论有光还是无光,它们的色调基本上都不发生变化。
红色是最明显的颜色,它对光的作用是非常敏感的。当受到光线激发时,它会产生一个明亮的彩色光谱,其色相也会随之而改变,这种变化又称为“光变性”。从光的作用来看,红宝石中的红色就属这一类型。
橙色是红色的近亲,其对光的作用也比比蓝色稍微强一些。 除了上面三种明显颜色之外,还有两种特殊类型的颜色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一种是荧光色,它是在某种紫外光源的照射下,某些宝石能够发出特殊的荧光,这种荧光既可有单色性又有闪烁的现象。
另一种是磷光色,这是指在某些宝石中发出的持久而微弱的闪光,类似于萤火虫放出的光芒。这类颜色虽属于人工合成色彩,但却是自然生成的,如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萤光蓝宝”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