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日历什么年代?
中国现今通行的公历(西历)实际上是中国从西方引进并改良后使用的。 中国使用公历实际上是从清末开始,1912年民国成立后正式采用。 不过当时采用的公历是基于西方公元纪年的东西而建立的,因此每年元旦的正日为1月1日。但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与西方历法中的大寒、立春等节气并不相对应,因此为了便于安排农事,形成了“农历十九年七闰”的规则,即在农历十九年中加入七个闰月,使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和中立节气的日期接近。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感应”的影响,古人对天象十分关注,因此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太阳的运动和位置的变化制定出“二十四节气”,并利用它与历朝历代的政治事件相联系以体现“天道”,同时用于指导农业实践。 而现在通行公历的“冬至”正是按照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定立的。
至于除夕也是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在周代就有“大傩”的活动,唐代称为“祭灶”,宋代以后称“辞岁”或“守岁”,清初开始把这一活动定为腊月最后一天(十二月三十)举行,并在这一天晚上吃年夜饭。 为什么要吃年夜饭呢?这与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有关。在古代没有电灯,夜晚主要依靠燃灯照明。而在冬至白天最短的一天,午后的阳光会持续在一个时间段内慢慢移动,当移动到南方的某个地方的时候,恰好黄昏到来。而此时太阳完全落山的时间还要过一段时间。所以古人把这段阳光持续的时间定义为“下午—傍晚”,并用“暮”字表示。 而“晨”则是指黎明之初,即现在所说的早晨。因为一天之中最早出现在东方的是旭日东升,而不是朝阳。
在南宋理学家朱熹编撰的《童蒙须知》中有这样的描述:“凡看日月行度,先须识得时辰方位。”说明古人对于时刻的判断是与方向以及时间概念结合的。 在现在的自然科学中,我们仍然用“暮”形容黄昏的时候,用“旦”指上午,用“辰”指早上七八点。